谁不想伴着莫里康内的音乐登场和谢幕呢?
故事还行,演员们都很好,镜头调度是大师级的。只是安迪加西亚的角色塑造缺乏丰满性,只是一个打boss专用道具而已。莫里康内的配乐为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火车站那段“敖德萨阶梯”可以载入影史。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热血沸腾的影片了,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帕尔玛把主旋律类型片拍成了艺术品。凯文,肖爷和德尼罗的表演无可挑剔。边境围捕段融合西部片,大量仰俯拍托氛围,杀手入屋戏主视点长镜头一气呵成配咏叹调+对剪卡彭哭笑观歌剧近景。高辨识度的莫里康内配乐功不可没,火车站枪战致敬敖德萨阶梯辅以婴儿车八音盒配乐,天台缠斗+法义困境。(9.0/10)
这是我豆瓣加上“想看”标签的第一部,时隔多年,终于战胜拖延症把它看了!有几段镜头太精彩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长镜头不用说,那几个主观镜头太厉害了!故事很单纯,但就像一个幼稚的小孩,拼命想把自己装的很成熟,但看了就知道,故事远谈不上残酷与黑暗。配乐大气磅礴,少数几部可以听完片尾的
看到车站一段在想,DePalma为何一被看低一线,甚至只标签他只会抄袭其他电影。评论者忽略了在此根基下,他如何讲出自己的故事。单单将声音元素,加上他独有的视觉展示,已经是全新的意义,那又何来抄袭咁简单?更隐含对电影媒介的质疑和评论,运用上其他媒材来转化是他的手法,他更是法国新浪潮的近亲
配乐与画面搭配的极致…婴儿车和追击杀手两场戏很赞,一些镜头也十分酷炫。就是故事有点薄弱,人物比较扁平化。
完美的电影。什么都很到位,最佳男配实至名归。De Niro眼泪都流得牛逼。De Palma一直是用主视角镜头来控制悬疑的气氛的。看到配乐是Ennio Morricone我就跪了。男主角每次演正派人物总要发表一通关于正义的演说,不累吗?
80年代的大片。Costner还真年轻。
【A】看帕尔玛的电影时,你会注意什么?你会特别留意每一个裂焦镜头的出现,观察每一段分屏手法的运用,沉浸在每一段内部蒙太奇长镜头的设计之中,享受那些曼妙的调度手段。边境围捕和车站火并两段是绝对的精彩,前者在既定的视觉环境内完成了类型的转变(警匪片→西部片),也间接讲明了为何要找莫里康内来配乐的原因;后者则毫无疑问是全片调度上的顶峰,高速镜头将感官瞬间不断延伸,颠覆时空固有的含义,最终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敖德萨阶梯”。帕尔玛即是古典的捍卫者,也是新时代的追随者;他粘合类型,整合美学,在影像的真理下确立其作者性的存在。
PS:终于明白《功夫》里耍棍师傅临死前说英文的桥段是在“恶搞”谁了….
看到三分之一时,觉得是一部搞笑片;三分之二的时候,已经觉得是一部有分量的片子……康纳利死前那一段手提跟拍,莫里康内的音乐配合,出其不意的结果,背景里婴儿的啼哭——大师了。更妙的是,老警察的死前爬行直接蒙太奇到歌剧选段(没有听错的话,应该是Pagliacci《丑角》的选段吧)——这个蒙太奇很值得注意,仔细看的话,死前康纳利是在摇唱机的。近景歌剧演员的特写,慢慢拉远,聚焦看台远段的德尼罗。杀手闪现在他身后,而德尼罗正在为“丑角”落泪呢!精彩!这也就算了。火车站的一段枪战,简直应该写进电影教科书!《无间道》里,
名噪一时的警匪片,OP里卡彭的出处。德尼罗真有范儿。
属于那种可能没看过但一定久闻其名的电影,教科书般的经典这么多年来被反复提及引用,只是没想到豆瓣评分居然这么低。非常出色的故事片,有着奇佳的观感体验,每一幕场景都拍得非常好,但仍需雕琢的其实也恰是整体的故事。节奏和调度是跨时代的,既有古典老派的扎实沉稳,也兼具现代的新颖灵活。特定场景的构图和角度充满艺术美感,摄影和布光很有特色,影调的把控也是绝对一流的,诸位主角表演都可圈可点,德尼罗的演技还是依旧独领风骚,天台戏算是败笔,但车站的高潮戏份绝对载入史册,混音、延展时间和对比慢镜就像是大师在尽情杂烩。一个浮华且破败的时代,一个把黑色和混乱当作秩序的年代,如今来看那份暴力荒诞和正义浪漫确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不知道今天的美国警察是否会怀念那段执法者扛枪上街对轰直接把犯罪分子击毙的岁月呢。
感觉是当年的经典范式,以及这阵容,炸了!原来当年央视一遍遍放的就是它。不过我更喜欢大西洋帝国那个Eliot Ness,高调但也坚定。德尼罗的演技啊没怎么动手,但感觉就是卡彭!康纳利最后撇钥匙那段也看得心跟着疼;科斯特纳真嫩,另外加西亚的角色是不是马克斯佩恩游戏系列sidekick灵感?
布莱恩德帕尔玛用这部片子向我们展示了类型电影的极限操作,值得吾辈反复观摩,多拉片。这种操作不止来自于导演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团队的倾力配合,马师傅的剧本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大,莫里康内的配乐恢宏中夹杂着诗意,德尼罗把一个奸雄演的淋淋尽致,每个举动都带着霸气。帕尔玛的剪辑把古典派和现代派中和在一起,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不像格里菲斯,也不像托尼斯科特那样剑走偏锋,他是美学整合者。
有些情节的处理今天看来不够细致,比如Malone死的那段,镜头感虽然漂亮了,但有些地方确实不合常理。车站楼梯那段戏虽然前面渲染的太久了,但好在高潮枪战戏还是非常精彩的。Robert de Niro演的传奇人物Al Capone挺传神的,Sean Connery 老爷子靠本片拿了最佳男配也是名至实归的。另外,Costner一开始的表演比较生硬,看到后来他和角色一样,还真放开了。PS:罗伯特德尼罗坚持要穿和艾尔卡彭一样的丝制内裤,虽然这从来不会在摄影机镜头中出现。
悲壮感始于与生俱来的信念、不假思索的行动,终于突如其来的死亡、始料未及的犹疑。车站火拼与天台追击两幕戏如电影之神附体:垂直切全景、俯视切仰角,行云流水的场面调度与一触即发的慢镜特写——折叠空间、粉碎时间。莫里康内哀而不伤、悲而不戚的配乐令危机四伏的芝加哥有如大漠、丛林、山丘、沧海。
挺经典。发现一句功夫致敬的话:what are you prepared to do?
190306
两个精彩的镜头德尼罗的演说杀人和最后科斯特纳的追凶。车站里婴儿车在枪战中滑下楼梯(想象昆汀会怎么拍),枪战前跟随男主的视角进行时钟的重复来往旅客的重复婴儿及其母亲的重复来进行铺垫,迎来了不够满意的枪战(慢镜头的使用)(用婴儿来制造悬念),枪战结尾以神枪手的一击毙命结束,换言之不只是这出份量较重的高潮戏,全片发展都是一种可预见的状态。
肖恩康纳利真是硬汉。在火车站拦截会计的镜头真是惊险至极。最好玩儿的是肖恩中弹后切到歌剧演唱者侧面的镜头,悲壮的感觉里又透出点无奈的微不足道的意味。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