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补看。有一天和朋友聊起当下中国电影的症结何在,我们一致认为是所谓东方灵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规则化,不再敏感,渐次钝重。中国电影的今日,其实更根源的东西,与文学、电影都无关。第五代电影人的时代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做一件事就闷头做到极致,善哉。
陈凯歌这辈子的巅峰,《黄土地》被吹的意义大于实际,《霸王别姬》这种三俗故事受众面比较广,《和你在一起》中规中矩,其它片子不入流。只有这部孩子王老实牛逼
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牛逼的镜头,鸡狗都叫了,有人来支书家了,不过只有影子入画,左边是支书,右边是门,递烟吐烟,加上人物对话,还有一种政治惊悚,极尽复杂人物关系
同年,小谋子拍摄了《红高粱》,陈张二人正式分道扬镳。第五代的思想美学开始分代不同。本片中顾长卫的固镜远景摄像风格突出,陶经的录音亦是。在转向商业制作之前,第五代的整体意蕴如同老杆面对学生时龇牙咧嘴毫不顾忌的无声微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陈凯歌自己渺小的时候 他的电影就伟大了
抄字典的倔孩子让人看了想哭。哪怕他的未来只有一条路,他依然想抄那些字,学会认那些字。“上”、“学”,黑板上两个字比任何时候都让人揪心。陈凯歌早期作品,它的名字叫红。那片橙红的天空,那片橙红的土地…
2019-8-24重看;有阿城原著打底,故事自然是极好,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镜头唯美(顾长卫居功至伟),大远景,固定机位,构图好到令人惊叹,雾景、窗框与镜像的视图有灵魂悸动感;迷蒙远空压迫下沉默的人群,一切都“没用”,一切都“事后才被记录”,所有的不无青涩生硬的隐喻在此片的探索中表现为某种诡谲气氛,实在是被低估的佳作,堪称我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
但阿城对电影的改编是极不满意的(“看得如坐针毡”),认为最大失误就是台词采用原著对话而失去生活味,电影对白应该将文还原成白话才对头。
牛喜欢喝尿,不是因为喜欢喝尿,是因为它喜欢吃咸。王福抄字典,不是因为爱抄字典,是他早已失去语言。老杆怯生生的走在小路上,四下游荡的薄雾让他喘不上气。老杆孤零零的站在山谷里,漫山遍野的红色让他睁不开眼。老和尚的故事不断循环,孩子们注定没有明天。闹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是不闹就只能喝尿。
北影节修复版。现代主义作者电影。在“没有表”的密林深处,是空间对时间的胜利,是“铁屋子”,是中国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更是启蒙的溃败。牛在上,水在下,正如学生教老师如何上课。这里的历史是循环的,就像“从前有座山”的叙事圈套,天天抄书却没有出路。结尾,被焚毁的枯木群疑似人形,让知青一代窥见自己:浩劫后如何重生?制度外的牧童才是希望。画外声音总在召唤,但愿,出门一笑大江横。
8.4 故事很大一部分得力于阿城,电影确也还原出对弊病的反映,但是和这种木讷、朴素、机械中带着灵性的感觉相比,只着眼于其中的教育问题或者政治批判,才是小家子气了,这和我对原著的感觉如出一辙,除了大量定位长镜把节奏变慢之外,其他的感觉都和原著像极了。那一段著名的写父亲的作文,让演员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略带生硬地朗读出实在太过适合,这才是影像较之纸面不同的地方。摄影和音效共同营造、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却不空洞,反而洋溢着感情。
那片饱受创伤的黑板竟如海洋一般蓝,与深山绿树、氤氲雾气相呼应,成为现实主义中的抹抹梦幻。
茅檐低矮,山色空蒙;以镜头论,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也是第五代导演最好的作品。
摄影和构图太棒,想到了《雾中风景》,拍出了一种诗意而深远的味道,充满了意象和细节,最后的定格、大火与画外音,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刻苦的孩子上着没用的学,怀着希望却无人帮他们引向光明,个人力量难以对抗固化的体制,无力且无奈,那是一个悲哀、荒诞而让人绝望的时代,谢园就是我想象中的老杆。
陈凯歌最佳。1.对传统教育模式与文革政治运动的刻骨讽刺,抄更大字典的理想,预先写作文的打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 2.固定机位为主,大量大远景镜头,调转[黄土地]的“大地挤人”边缘化构图,天空总是将人压迫在画面下缘。开篇与中间的两次延时摄影,昏黄、紫红与青蓝的苍空,看不透的无尽雾气……顾长卫的摄影功不可没。3.声音设计绝佳,声画分离、画外空间、音桥与穿越时空的隐喻性声响,恍若一个出不去的迷阵。4.台词的确稍有不自然,不过表演很有感觉,表面懵懂呆愣,内心却渐如明镜,体认到虚无的时代宿命,一如夜晚残破双镜中的二重自我。5.来娣的那声猝然的尖叫,将桌上的书卷推到地下,如此诡秘而凄然,还有那个下降镜头里黄土上的小碗。6.坐塌的桌椅,大有内容的涂鸦,烧山。(9.5/10)
票房零拷贝,奖项金闹钟,少年凯歌孩子王,百花深处电影梦
多好的片子,可不能从什么山村教育啦,体制啦,下乡啦等等角度来看,不是不行,而是没意思。有人还从教师不能偏爱一个学生否则会造成学生间互相猜忌,真是何不食肉糜啊。。这片子的眼有二,一个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师讲故事,二是撒尿与牛。
那个从山坡上往下看的下降镜头真让人有种“俊得江山助”的感觉。老杆为什么一直那么呆萌,因为他其实不是孩子王,而是找不到答案的大孩子。有些问题,还得再看看原著。
若没有那些过多隐喻和象征《孩子王》可算得上满分电影吧。和侯孝贤电影中的远景不同,陈凯歌电影中的人物被风景融合吞没,静止而被动。这却是和山水画特征相似。《黄土地》中的低角度摄影,黄色土地的肌理充满画面。而此片的背景多是一大块或白或黄的平面,抽离模糊掉了现实。
说娄烨是大陆导演里最有灵气的一个,直到看到了当年的陈凯歌,才感觉就像小资产阶级终于站到了大海面前的差距。中国人呐,世界究竟该怎么安置你,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你那么刁钻,那么辛劳,那么热切地憧憬,聚在一起的时候又甘愿那么庸俗,混进洪流中又如此沉默无声?你读书,知识被削减到不多不少、只剩空壳的大小,于是没人听,也没人信;你为信念出力,为民族流血,你只有一条命,可是江山易主,历史改辙,人心险恶,还剩多少气力让你坚信磨难会在大地上留下应得的痕迹?我们一面谩骂卫道士,和精英们谎话连篇的囚牢,又一面恐惧彻底的原始,排斥同蒙昧划上了等号的愚钝。到头来这两极从来不受其苦,只有夹在其中的我们,攀不到规则之上,回不到蒙昧之中,在妄想的教育和变革中,饱受轮回之火,像山中枯木,在每年一轮的大火里迎来从不间断的死亡。
8/10。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可怕的复制教育消磨着年轻的生命,多次出现鬼魅的枯焦树丛、滑过的石碾、学生靠着桌边的烛光发狂地抄黑板紧接老杆面对空荡荡的教室,陈凯歌这部最真诚的作品以一种特异姿态,铭刻着政治秩序对人性的无言暴力,而巧妙设置了放牛娃乱写乱画、撒尿喂牛的意象,他无拘无束,拒绝了老杆念书,也拒绝腐朽。老杆只要求写真实的生活,杜绝抄袭,打破腐朽,但他的启蒙形象处处被阉割:从通知去教学其身影被挡出画框,到黑板上漫画肖像旁题字‘‘这是老杆’’对教学严肃性的消解,再到上面派来处理老杆不按课本教学的老吴,他被茅屋天窗的光线照射着,在阴影中蹲着的老杆站起那一刻受门缝进来的光照着,天窗忽然落下,老吴陷入阴暗,明暗关系的逆转对整个文化发起了无声挑战,尽管之后烧山的画面,精神家园的毁灭寓意了挑战的失败。
喜欢啊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