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安哲处女作,一种反侦探片模式。原型是阿伽门农归来后被妻子和情夫谋杀的故…

安哲处女作,一种反侦探片模式。原型是阿伽门农归来后被妻子和情夫谋杀的故事。安哲用了乱序多线索叙事,并通过三个视角来侧面还原或想象谋杀过程,但最终真相始终缺席。因为安哲的重点并不在于谋杀,而在于反映这座历史悠久的村镇的衰落现状:唯一经济来源是到德国打工或移民的亲戚寄来的钱,村里人口不断减少,只留下老弱病残。安哲标志性的多种长镜头大都可以在本片中找到,当时还用了许多手持。不过,中段有点过于沉闷乏味了,…

《重建》:安哲处女作,一种反侦探片模式。原型是阿伽门农归来后被妻子和情夫谋杀的故事。安哲用了乱序多线索叙事,并通过三个视角来侧面还原或想象谋杀过程,但最终真相始终缺席。因为安哲的重点并不在于谋杀,而在于反映这座历史悠久的村镇的衰落现状:唯一经济来源是到德国打工或移民的亲戚寄来的钱,村里人口不断减少,只留下老弱病残。安哲标志性的多种长镜头大都可以在本片中找到,当时还用了许多手持。不过,中段有点过于沉闷乏味了,...
安哲处女作,一种反侦探片模式。原型是阿伽门农归来后被妻子和情夫谋杀的故事。安哲用了乱序多线索叙事,并通过三个视角来侧面还原或想象谋杀过程,但最终真相始终缺席。因为安哲的重点并不在于谋杀,而在于反映这座历史悠久的村镇的衰落现状:唯一经济来源是到德国打工或移民的亲戚寄来的钱,村里人口不断减少,只留下老弱病残。安哲标志性的多种长镜头大都可以在本片中找到,当时还用了许多手持。不过,中段有点过于沉闷乏味了,这种生活流、缺乏诗意的长镜头难免令人昏昏欲睡,相比安哲前两部,他的其他所有作品都可以算张力十足、内蕴深远又诗意绵绵的杰作。(7.5/10)
处女作,已见大师雏形。1,典型的安哲:长镜头、360全景镜头、画外空间,远景等。2,双线交叉叙述,现:明亮晴朗,过:阴雨昏暗。3,城市里男女情感描摹似安东尼奥尼。4,多视角,镜头的凝视一如后来。5,真相不存在,最末的长镜头展现的画外空间。6,希腊山村的贫困现状。7,整体略显凌乱,依然美
电影好闷,导演通过叙述对一件谋杀案的调查展现了一个希腊贫穷村庄的社会生态,男人们都远去德国工作赚钱,很像我们的中西部地区,留守的残缺的家庭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
安哲的处女长片,罪案题材。命案背后,安哲更多地带观众看到了当时那个处于衰败时期的希腊,家庭伦理的丧失,经济的萎靡,人口大量迁徙,“父亲”的缺失。名为“重建”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开始,也是对希腊今后的美好愿望吧。
安哲的影像世界——《重建》开头与结尾
http://www.pmovie.com/thread-15787-1-1.html

7.6;故事只可能有一个结局,它早已在之前发生
12th北影节No.2。三星半。她犯下罪行,她承担全部责任,整个村庄的女人也希望如此。没有人问为什么,两个“要么”划定了她的一生。她被打,然后成为一个恶女人,之后再次被打。他脱口而出“索菲娅”,然后三次以孩子起誓。间杂了对凋敝村庄和衰老土地的表现,但与主干情节脱节而断裂突兀。走进现实题材的安哲显得有些举轻若重,不过作为第一部长片还是做到了严肃完整成熟。罪与罚的复仇母题,重建作为人的古老意义。
[初看2012-03-31-五星]神剧作啊(阿伽门农故事新浪潮手法的重述),乍一看是部[罗生门],其实是诺兰的神剪叙事法啊。安哲一直关心电影的媒介自反。不过此后安哲不再玩拼智力的作品了。最后一个镜头(4分钟固定长镜)真是达到了惊悚的极致。[重看2023-02-17] 重看还是觉得得扣点分……还有不少生硬和没拍清楚之处,不过作为首作可谓是安哲后来一系列影片的线索,“归来的父亲”这个意象贯穿安哲整个生涯,“父亲在德国”显然跟后面的《雾中风景》相联系;这个山村也很像后来《亚历山大大帝》的山村……军人和检察官又联系《36年岁月》;“重述神话”的结构非常厉害也延续到后来大量作品中。
镜头风格还未成熟,小的技术瑕疵很多。叙事上是以后都未曾见过的复杂手法,故事讲得足够冷峻,最后的静止长镜头极具张力。原来一直寻找的父亲,从一开始的回归就死了。
阴冷,混乱,坚硬的希腊,所有的镜头都很压抑,有距离感,还会出现环视的镜头。内容表面上是一起联合奸夫谋杀亲夫的凶杀案,实际上导演根本没有还原凶案的过程。片中女主伊莱妮的一句话人让我印象深刻: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阿伽门农式的悲剧以必然的方式在我们看不到(镜头以外)的地方上演,但警方和调查者的眼睛却永远也无法触及那个真正的“动机”。法律,道德,习俗都无法深入案发的现场,于是镜头(或者我们所有人的观看)都只能处在外部。黑暗的心如此封闭又绝对,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结局的处理太棒,高潮来得猝不及防。安哲的作品简单来说就仿佛是一个被挖去了核的桃子,倾尽人类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观察,理解和表现,那个核心仍是被挖空了的。然而,如果仅从外部去观看,这个桃又在努力地达致完美。凝视,其实是一种迷惘。
安哲的第一部长片,很多元素已经初见端倪——雨、乡村、沉默、传统伦理的统治,尤其是归家的父亲,陌生的重要人物,似乎像是闯入生活一样“回归”,打破平淡,带来惊喜和不安,还以为一开始父亲回家的段落是一个单独的短片,很完整也很有戏剧张力。没想到后面居然是这样一个故事,案情被一次又一次重现,却“罗生门”了,真相已经无力,而是那种压抑的情绪和小村命运的无情让人印象更为深刻。其实安哲想拍的也不是一场多么离奇的命案,而是聚焦在跟中国一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消失,对这个地方的关系和结构的潜移默化。也有对媒体人表现出的冷漠和只求新闻和素材的冷酷的暗暗讽刺。确实是一个很有担当关注实事的人。看过安哲之后的作品,这时看这片儿已经能感觉到特有的安哲节奏了,所以应该是个恰当的时机看到的恰当的片子。SiffU2019
凋敝衰亡的乡村,在第一个镜头就给人带来荒凉的废墟感,这里26年间(1939-1965)人口锐减1165人,只剩85人。历史过往不在,无情的遗弃和破败的贫穷正在摧毁它的存在与秩序。谋杀引来了外界关注,对案件的后设重构再现乡村现状本身,媒介的参与极具黑色质感。片尾360度长镜头及回归案件起初颇值得玩味。
20230217小西天安哲电影展,戴锦华老师参加映前交流,和戴老师同看一场电影 。电影故事本身不复杂,但是导演把故事讲得冗长,黑白长镜头,前面部分我努力没有睡着;看了半个小时才明白是一种乱序,现实和过去交叉进行,故事脉络在我脑子里才清晰起来;苍茫的山区,矮旧的石头房子,被留下的老人妇女儿童,和中国曾经的农村相似;印象很深的两幕,第一幕妻子被带上警车,村里的女人们冲上来围攻她,第二幕是最后镜头固定在屋外,凶杀案就发生在里面,我们却无法得知真相到底如何,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很妙。
2019.6.18 重看。3.5 “给西奥的信”里有一句话“安哲电影里说的就是希腊人的日常生活。” 这不光是希腊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安哲夫人,即使回答的是被问过好多次的问题,还是哽咽了,感到难过。
4.0。12thBJIFF 天幕新彩云巨幕厅。1.安哲长片处女作,后期常用的360或者旋转长镜头已经初见端倪。2.安哲并无意要拍出谁是真凶,更无意拍罗生门式的戏剧性,而是经由做伪证远行和村落生态推导出悲剧发生的原因,闭塞、贫穷、落后构成安哲对于希腊乡村的观察。3.村妇们围追喊打的不是一个杀害丈夫的凶手,而是对一个与有过长期德国工作生活经验的男子近乎“通奸”的排斥。4.结尾即是杀人事实的还原,屋外的镜头阉割掉屋内杀人的高潮戏,更能说明真凶并不重要。
1.本来想看平蒂列的,结果看了安哲的,一个名字,一个时间。
2.叙事结构及乡村犯罪类型都和[血色清晨]类似。一段现在时(警察调查)——一段过去时(犯罪前后因果)——一段现在时(记者采访)——一段过去时。互相拼接而成。
3.全世界各地的农村都共有一个景观,工业时代下的各地农村,地域性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共有的是时代的划分,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化带来的是青壮年出走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工业时代下的农村景观世界各地都几乎一致,伊朗的,希腊的或者中国的,不仅是一样的土路,泥瓦房或者山丘,也是关于人的境况。
4.看介绍说结尾一个叫安哲的导演准备筹拍电影,这样和阿巴斯的[特写]又类似,只是没看到安哲在哪出现的

第一部长片跟之后每一部的长镜头的使用区分开来。前半段大量的剪辑和后面固定长镜头,时长的控制也很好。女性的悲歌。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故事长片处女作。360度环拍,长镜头内蒙太奇,简省性的剧情等后期常用的手法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但《重建》所具有的对电影媒介的自反性却强于后期的作品,如安哲的出镜,新闻记者要求的摆拍。结尾处长达四分钟的固镜定焦长镜头专注于凝视凶案发生的时空,行凶的画面却被隔绝于屋门之外,观众无从得知究竟是妻子埃莲妮还是情夫克里斯托夫勒死了丈夫,其固态的影像微妙地传达出安哲的观点:无论如何重构,真相永远都是不可知的,媒介同样也是不可信的。又正因固态的特点,如此贫瘠的影像也对应着这座希腊北部颓败的小村,断壁残垣布满着每一寸肌肤。与村庄同时衰落的,还是人的道德与良知。但安哲无意批判留守在此的埃莲妮,打乱故事时序的闪回结构从“行凶前-行凶后-审判中”三个井然有序的阶段构筑起埃莲妮的多面性2022.6.4
看的时候,很忍不住在想,埃丽娜一直在干活,而男人大多在抽烟。揭发她的是弟弟,背叛她的是情人,厌恶她的是孩子,抓着她骂的是同为女性的村民。在大荧幕上和六百人一起看完这部电影,说这话虽然很对不起这部电影,但相较于电影本身,这些人,能够见到戴老师,这份快乐就已经值得我记得好久好久。
粗粝的质地,个性的表达,很像中国独立电影。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上午11:46
下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