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尾行刑…

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尾行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死刑》: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尾行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2022德国大师展
结尾跳上火车,和片头一样的theme加上了进行曲的节奏,一切还没完,一切才刚刚开始…
明白了导赏里施隆多夫转述比例怀德说的,最好的还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和一个简单的故事,总觉得没能完全get波罗的海的异乡设定,Sophie有点像欧罗巴的化身?
结合昨天的《青年特尔勒斯》,面对集体的暴行,只是旁观太冷漠,但扎进去就是二选一。
最喜欢圣诞舞会和Sophie在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段落,怎么能这么冷酷?他们甚至都没有脱帽…唯一的笑点,好本土的台词:站街女就别搞得跟扫黄大队似的

去你们男人间的伟大友谊吧//人不明白自己就会伤害别人 爱不需要原谅但战争需要 槲寄生不能使人亲吻但炮火可以 说来也只是破碎而扭曲的灵魂 让琴弦不再和谐的子弹也不是自愿卡在中间的 但它也确实坚硬得让琴声变得难听 对错在这种时候变得尤为重要//别和女人谈家国了 自己都没折腾清楚 放下手里的枪吧
德国影展at大光明。渐入佳境,既是战争也是性别的,女性作为男性游戏的局外人,要么依附在刻板角色上,要么“披上男装”,这种左右为难(男)的无主体性,既呼应男主身上的性向,也投射波罗的海国的“边缘”性,比利怀德说对了一半,复杂故事against复杂背景,但复杂与复杂相通,镜头有写实跟拍和推轨特写两种风格,叙事视角也在男女主之间摇摆(尤其“背叛”戏完全是有限信息,对应之前女主对男主取向不知情),凝练、精彩的黑白摄影平衡了剪辑的突兀,比如隔墙告白时的水汽,最后一气呵成,镜头远眺,不切,直接跟上车——完成了戕害、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戕的意志,返回一战后的德国。
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尾行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德国电影大师展# 20221112@大光明重看,黑白影像里的决绝悲剧,又一场最接近自杀的他杀,“如果我死了,你会在乎吗?” 病院照顾病人只为染上伤寒,轰炸时拉开窗帘烛火通明,她的结局几乎是她一直在渴求的,痛苦终于得以终结,充满毁灭性的一生得以完整,受到侵犯是她自毁倾向的种子,战争与情感创伤只是加速器,走向无可挽回的命运尽头;表面似乎是个只能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极端故事,然而一个女人重比千金的爱,在一个男人面前一文不值,打仗、前程、虚荣、社会评价、男人之间的“友谊”,随便一样都比爱情重要,可以让他在开抢时都能如此轻巧,这样的故事“形态”其实可以放之四海;一开头明晃晃致意自己的老师梅尔维尔,确实很有他的电影类似感受,就是如果能“留白”更多些、点到即止些,定能再上台阶;回头琢磨只能感叹这真是充满挑衅的策展选片啊
牛逼,看个电影一下解决了近期的烦恼。男人和女人真的太不一样了,男人说不爱,说只想当友情,那无论过程中如何产生控制欲,都不是真正的爱,一开始没有产生的爱意到最后也不会有,事业和自己的真实内心永远大于一个只是暧昧的女人。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会一见钟情也会日久生情,只要爱上了,不管过程如何曲折,即使和自己的信仰理想相悖,到最后一刻还是真的爱,放不下。所以,遇到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但是你很爱,就快跑!即使结束生命也换不来爱!理性的动物没有必要强求!润!!
施隆多夫,1976。战争,爱情,令人唏嘘不已。女人的叛变,男人的绝情,还有战争的阻隔与残酷,生活来不及思考,爱情来不及回味,一起跳舞的妹妹成了叛军的哨兵,一个吻与一声枪响,都是他们俩之间的故事。天空依旧阴霾,冬天依旧萧瑟,士兵们前进的步伐深深陷入泥淖,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拥有。
很久以前买的碟,才看完。。
应该是看过的施隆多夫里最爱的一片。他拍了一大票文学改编片,拍到尤瑟纳尔的一弹解千愁算是个大挑战。一弹解千愁是“不可靠叙事者”小说的大经典,而这部电影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把小说中的谜语解开,简单的说,就是同志情啦。老实说,加入的、写明的线索和台词毕竟不如原作微妙迷人,但这尝试值得尊敬。
7.8 流畅、简练,人物感情关系晦涩而隐秘。献给我的老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男角至少是个双性恋。女角也不是省油的灯,搞不掂男角,就卧底。故事背景是残酷的,电影是很有意思的。
在复杂的历史背景里讲复杂的人情关系。波罗的海1919-1920。从女主角的角度看男主角的态度确实是会发疯的。互相伤害的话翻译得都很顶心顶肺。(“站街女就不要装扫黄大队了”“他真聪明,勾引妹妹来得到哥哥”)(看到了十年后的特尔勒斯)最后的处决,在不同的层面上像易先生/王佳芝,武松/潘金莲。特意选择了黑白片,光影构图冻土和死亡都精心。槲寄生下的新年吻,并不是静或好
结尾场景的镜头运用很灵活。我死活都没有看出本片的同性恋的暗示。
【B+】精妙的调度与镜头 与差劲的剪辑与叙事。能看出梅尔维尔的冷暴力,但还是差了不少。
改编自尤瑟纳尔小说《一弹解千愁》(Le coup de grce)
20221112上海大光明,德国大师电影展,来上海第一次去电影院。导演在前面vcr说那两个人是gay,我压根看不出。看完只觉得,还是我们女的勇敢,男的不行。
镜头运动和光线变化堪称教科书了,结尾冷峻有力。不止是地位的差距造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
他竟然是梅尔维尔的学生…还是马勒的学生。结尾太美了,安静的令人窒息
#德国电影大师展# 4.3分。挺喜欢的,比《青年特尔勒斯》更复杂、更具现实性,依然是冷冽且富有寓言性的故事。女性身上强烈的情感动机和面对预期的低生存感的激进倾向,与男性在情感与按部就班的计划所做的隔离(基于影片展现中艾里克的爱并非是纯粹的利用,但有在任务面前不做犹豫),莫名让我想到《间谍之妻》的一些观感,即强烈目的的男性笼罩下女性情感/道德的能动性以激烈却注定结果深受局限展现。另外观影时有个贯穿的感受即,注定到来的日落之前,正常生活的实践与目光如同黄昏一般令人不安的迷人。
【大光明】今年的第一个影展。这部的影像风格相当的冷峻,无论是看似决绝的话语还是突然发射的子弹,都比白雪覆盖的波罗的海村庄更为残酷。个人还挺喜欢结尾,感觉当下导演不太会这样处理。P.S:影片前放的小视频。斯隆多夫为本次影展特意录制的,非常可爱……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上午7:41
下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上午7: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