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痛定思痛《一切安好》不具有克鲁格那种记录现实的实时性,而是五月风暴多年后的深刻反省。相对于思考革命本身,影片对于知识分子乃至文化媒介本身的角色更感兴趣。两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文字与图像工作者面对动荡时局的迷惘,艺术自身对商业的妥协更是从影片反思式的开头即可看出。电影对于知识分子的号召是典型的“走出象牙塔”,看到更多的东西。因此它着力于描绘语境,让观众看到舞动的腿背后是商业广告的逻辑,而坐在摄影机后面的也是一位向资本主义妥协了的艺术家。戈达尔这一阶段常用的横向推轨镜头在后半段的超市戏中达到了意义的高峰,几乎把这个时间点上的整个法国社会囊括在内,而在其中进行记录的正是工作着的知识分子。这一天在历史上究竟有何意义,此刻尚不可知,只能留下三个版本的“今日”,以观后效。
看戈达尔的政治电影就是个被震惊的过程,影片放肆地打破第四面墙,动用令人惊叹的群戏和压迫性的大特写来展现法国68革命后那个疯狂的世界,开头结尾几段戏最棒,中间略泄气了,长镜头和色彩叙事依旧强悍。
太棒了!戈达尔太深刻了。视听效果上的形式感、表演方式上的舞台戏剧感、思想维度上的哲学感及批判和反思的力度,在这部电影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临近结尾的超市一幕是约十分钟的平移长镜头,形式美和批判性的内涵高度统一,十分耐人寻味,堪称影史经典。
这是某种超电影的电影,拍电影变成了一种政治行为,戈达尔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电影这种形式本身的颠覆,电影并不仅仅作为一种景观,而是打破银幕,与观众的生活融为一体。开头通过对拍电影本身的一种讲述,实现对好莱坞式电影的嘲讽,中间的罢工,纪录片式呈现不同人群:资本家、公会、激进左翼、普通工人不同的态度,勾勒法国社会图景。上厕所那一段让人捧腹,请老板自己遵守不合理的休息时间,大哥蹲厕所哼国际歌太幽默了,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然后是导演和他的记者妻子,二人的状态反映68退潮后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结尾的超市狂欢,简单的横移镜头构建丰富的内容,讽刺法共脱离群众,也有无政府主义青年终会失败的必然。和戈达尔早期的混乱无序不同,这一部多运用长镜头,工整而理性,仍不失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战斗性。
非常有趣,戈达尔真的是一个风趣的家伙,手法很犀利,同时又不拘泥。那种直白与大胆都是平常导演所做不到的。超市那场让我很是惊讶。以后会多找点他的看看
1968过去了 城市和乡村又重回平淡 一切似乎变清晰了但也好像更模糊 失败在于代表权争议/阵营内部分裂/生理需求/戏谑与戏剧化…前半本嘈杂的工会反抗斗争生动再现(Badiou就重点提了Godard这本的杂音技巧 背景音世界的混乱作为人们思想混乱的表达). 食品车间依旧流水线生产着肉食 工厂之外也愈发像个工厂 人们又在家乐福奋力采购(5年前WeekEnd里就偏爱的横拉全景镜头这本多次) 理念不再被讨论/争辩而是被当做美好词汇叫卖被印刷成册如蔬菜般在超市贩售. 至于Godard 68.5前 说是已厌倦了制作所谓艺术电影 如有预感般地静候五月风暴席卷而来 他回忆道 当时似乎愚蠢又浪漫 感觉倒也还不错 Tout va Bien, Everything is Fine 至少看起来是 4.5
群戏、长镜头都让人惊叹。总觉得戈达尔这部是借演员之口讲述了自己对五月革命、越战、电影、政治等等的看法,想要了解戈达尔的脑袋,这部非看不可。另外,我想说72年的家乐福怎么可以那么豪华,远超现在—
直面镜头的袒露心扉自白陈述,超市收银台横摇超长镜头,让我们仿佛看到《已婚女人》和《周末》的影子,曾经的那个戈达尔回来了,时隔四年终于又回归正常故事片叙事,同时也标志着DVG激进魔怔时期将要终结。
那个沦落到要拍广告片筹资的中年导演,那个美国来的会写文章的记者妻子,从68年5月到72年5月这四年间经历了太多甚嚣尘上的动荡,戏里戏外都走到了分别的十字路口。一切都不再重要,但愿一切安好。
7.8/10。①一次工厂罢工事件中各阶级(资本家、知识分子、工人、共产党工会代表、左翼政客等)的众生相。②那对知识分子夫妇(电影人男&记者女)代表了五月风暴后欧左知识分子的困境:1他们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方式不够靠谱;2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贿赂”所有反抗者(反抗者会没有曝光度且生存也愈发艰难),正如后来戈达尔也不得不结束维尔托夫小组重返国际电影界。③自然主义电影:大量的深焦长镜头、非职演、角色们直视摄影机发表政治观点;几段“工厂横截面各个房间”的横向摇移镜头(相当于更自然的分屏【人工切割痕迹没分屏明显】)。④很多技法并不旁观(如揭示摄制组的存在、类布莱希特式的表演、解说型旁白、多特写等);有些情节观感不够有趣较无聊。
电影如何借助布莱希特的方法完成剧场式的动员 戈达尔和戈兰将工人罢工运动和电影拍摄的资本面结合 从场记板、每场编号的呼喊、签写各种款项的支票开始 以两位传媒(广告和广播)从业人士的视角切入。通过《我的战争》一般的双层摄影棚来呈现罢工工厂的斗争情况(细节有点塔蒂的味道)和后半段外景工人与警察冲突场景呼应。全片最精彩的是两个片尾的长镜头:家乐福超市收银台前平行推轨向右拍顾客结账 到达右端运动人士从景深的货架往镜头奔来转向左方镜头掉头推轨回左跟上与超市中西装男争吵的运动人士继续向左展示他们说服顾客拒绝结账推购物车向右出超市 掉头推轨向右直到遭遇进入超市的防暴警察重新向左推进(可能是最有意思的68式运动场景)最后一镜在郊野向左的推轨伴随电台流行乐也有意思。但这种阶级斗争似乎并不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结构
JAMAIS LA LUTTE FINALE (I’m an XXX correspondent in Shanghai who no longer corresponds to anything.) On est dans la paille, Les autres travaillent — Il y a du soleil sur la France // 从左到右,由下至上,你我共对
20080521 1940 Palace IFC
这部片子太政治了,太布莱希特了,太戈达尔了。拍得很好不过不那么好看,有点闷。
对着镜头控诉,或背对镜头自省。革命是疲惫的,成瘾的,团结的,孤僻的。工厂如四面透风的监牢,当所有人疯狂时,你保持清醒;当所有人觉醒时,你势必疯狂。横向平移的长镜头像一列有去无回的列车,不断重复着擦除记忆的动作,忘记上一秒,然后时刻准备着,去忘掉下一秒。
终于是一部相对容易懂的戈达尔论文,这次除了政治和爱情之外,又添加了一些经济色彩。五月风暴将学生和工人变成了反动者,1972年的法国思潮依然震荡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工厂罢工和抢劫超市正是五月风暴的微缩,“狂热”是社会群像的特征,也是戈达尔镜头下对人们的精准描绘。美国记者和丈夫的爱情线也浓浓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争吵与困境无不与个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与认知相关。戏中戏,多个角度拍摄同一动作,似乎都在告诉观众要以时代审视者的角度看待历史。最为讽刺的是,在这些闹剧中,却频频出现tout va bien,“这是没有信仰的人的借口”,我们也能从这些讽刺中看出戈达尔的些许无奈吧。
在戈达尔的作品序列中显得简明易懂,一出于当下回望往昔的戏剧,而且我罕见地从中嗅到了一丝伤感与颓意。这是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宣告失败后的四年做得一次总结陈词,消费社会已是既成事实,革命退潮,新秩序下政治的关键词是:“期待有序的生活”。雅克和苏珊走向失败的婚姻,就像是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上的失败,逐渐被幻灭侵袭。而新常态下人们不再寻求问题的根治,而满足于一种调和的平衡。在现实三章中戈达尔罕见地使用了很有情绪煽动性的今昔对比,将五月风暴中的抗议、罢工、镇压与牺牲,和现今的消费主义横行的图景并置(横扫家乐福这个消费大本营的长镜头),荒诞与伤感呼之欲出,对当下发出诘问:你的鲜血为何而流?在“一切都已不重要”的流行音乐中,戈达尔还是振臂高呼,历史不该被掩埋,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回照自己现世的人生。“戈达尔13”
12分钟时那个工厂办公区的横切面镜头横摇棒极了,老板与工人在空间上的区隔;蓝色与红色的阴雨;工人之于猪肉,老板之于工人的对比,除了明显的血迹还有找厕所一段的体现。
每个人都在介入历史/时代,却难以达成谅解。
在加些行动就让我更有力量.比较艺术需要行动.
完全是导演时评、纪录剪裁、案例分析及情景再现等的综合“杂糅”。
仍然以章节的方式(“现在”三章)呈现还算完整的故事,但,显然,戈达尔意不在此,只是借尸还魂、有所言说。
政治的、历史的、艺术的、现实的、隐喻的等等,戈达尔的片子,不是“看”的,是要“读”的。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