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味道很足,戏剧张力很强。鲍方的念白非常出色,他女儿鲍起静演的婵娟戏不算多,但配合得很好。整个片子有种希腊悲剧式的风格。
极具舞台感的表演效果,史诗般的浓重氛围,典雅古朴的台词和意境,对历史素材的改编增强了故事的悲情感和戏剧张力,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还是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现在还记得小时侯看的时候那种美好的感觉 记住了鲍方这个演员 觉得他就是屈原呢——当时小就这么认为的 鲍起静演的侍女贼漂亮
鲍起静很美呢
毕竟隔了这么多年,又没进行数码修复,显得很粗糙,但胜在朴实不浮华,风格不似港片。故事大体还算尊重历史,至于强调先秦时代是奴隶社会之说不敢苟同,因此扣分!此应受郭氏的马列治史影响,要知战国世袭贵族衰落,士阶层逐步崛起才是实情!主演十分到位,鲍方一身仙风正气,鲍姨年轻时真温婉玉致!
话剧改编,表演很正,香港后来的那堆花里胡哨古装扯蛋文化垃圾就应该跪在前辈面前谢罪。不过孤忠苦愤有余,浪漫气质不足,和我心目中的屈原形象略有出入。
鲍方在表演上的路子很像赵丹,当然,他唱歌儿比后者好听多了。《江山美人》PK《十字街头》,唱功立见高下。
大二文学课……丝毫米有描绘断袖内容……失望咩~
Excellent production.
端午节忆起这部电影,很多年前在CCTV6深夜看到的,那段时间正好在看郭沫若的《天问》和《屈原》,更是感怀不已啊!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学会了唱《橘颂》,后来才读到《橘颂》。感觉鲍方演得很像画中看到的屈原,气质高洁。鲍起静好美,确有“婵娟”的味道。从这部电影开始,算是对屈原的生平有了直观、详细的了解。
1977年,香港还有这样的作品。难能可贵!只可惜,很快,左派影片就完全淹没在商业洪流中。
当时看的时候真是被震惊了 当然 更被感动 哎 电影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婵娟之死看得我哭死了,小时候看到此片的剧照,到现在才认真看完全片,肃然起敬。受命不迁生南国,这是鲍方先生的忧愤言志之作,也是先生的夫子自况。先生身形挺拔,器宇轩昂,正气凛然,鲍方之后无屈原。此片代表了电影界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追求,经典之作,彪炳千秋。
如果不是经由某先生提醒,果真是要惭愧地愈来愈淡忘端午原本的悲壮根源之一了。
小时候一直以为这部戏会照往常传记片由“出生、辉煌、死亡”三个点来拍,于是一直期待着投河,幻想着投河会是屈原投入天地苍茫,河水莽莽,但没有这些,后来看了郭沫若的《屈原》话剧剧本,才知道其中关系。
浩然正气
1978年暑假,初升高的焦虑期,国家第一次实施秋季学年,带着这种心情,懵懂的看了这部引入大陆的第一部公映港片,惊讶其残酷的场景,更震撼的是,原来中国还有鲍方这样大气的演员,牛掰啊。
楚国的服饰真的非常美丽,橘颂唱出来真的非常动听!!!
绝对是一部一直高潮着的电影、浸透着那时候一代人的激情
话剧的即视感。虽然不符合观影习惯,但能感受到演员的功力。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