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上影节第一部,雷伊以青年作为主角的现实主义作品富有力量。以两场面试分别开场与做结,通过描绘青年悉达多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并穿插或回忆或梦境或幻想的超现实段落,表现他在多重压力下的迷茫疲惫,折射印度贫富差异巨大,社会不公严重的现实。他一方面是狂热理想主义者,崇拜并幻想成为格瓦拉,借讨论尸体解剖强调所有人生而相同,甚至会在群体狂热下对肇事豪车司机大打出手;但另一方面他政治认识粗浅甚至漠不关心,说不出越战意义,不了解游行政党与革命本质,甚至拒绝朋友入党邀请。他的梦魇是姐姐拍摄裸露广告,兄长被处决,自己却只是被面试官诘问得哑口无言(这段挺费里尼的)。被推到崩溃边缘的他发动了小小的“暴力革命”却因同僚都是“行尸走肉”而惨淡收场。沪北字幕屏居然是外接在大银幕正前方,坐在前排感觉被字幕怼到了脸上。
结尾爆发了 我们都是行尸走肉
清醒的意识,几乎不隐蔽地借助角色的嘴巴道出导演蕴藏在心理里的思索,关乎社会命运、政治与个人、现代存在观。。。
慢热型电影,结尾非常利落酷洌。一些超现实的影像手法,算是我看到的Ray片子中最prominent的一回。大赞兼推荐。
@2023siff.
首部雷伊,很文学的电影,沉闷的氛围,死亡的群像,突然的意识流表露。记录了稚气未脱的主角从thinker 到 doer的转变,无力的一次哆嗦。
几次负片应该是胶片瑕疵吧?比较惊讶的是所有人物的英语几乎没有印度口音。西方嬉皮士们来到这里,享受于置身印度人之中实则远离了他们。一点存疑:对年轻一代印度女性勇敢面貌的呈现是否贴合现实?
除了三部曲,雷伊后期作品被严重忽略。本片承继新现实主义而来,又带点法国存在主义的批判意识。几个超现实的主观镜头跳接的直接而自然,最赞片末的尸骨:现代社会的行尸走肉。依然有雷伊最熟悉的题材:家庭。青年的迷惘影射社会的变革。
雷伊后期代表作,法式笔法和现代社会批判主题,另一边不忘重回印度政治社会现实和家庭观念变迁,妹妹是私营企业员工,哥哥是热血的革命者,暧昧对象是中产阶级的女儿,悉达多最后终于被流放,远离城市,远离现代社会,才又找回童年记忆里那只青鸟。结尾部分尤其干脆有力,非常大师气魄。
电影放映前在放贴片新闻,突然影院爆炸了,悉达多没事儿人一样走出影院,好像它就应该爆炸。要做无所事事的革命者还是做一个资本主义的小齿轮,两样都做不成,就只能希望社会赶紧爆炸。雷伊对那一代苦闷的印度知识青年的刻画太生动了。
【朵云轩】冷门电影+冷门影院,观影感受非常好!电影本身也挺不错的,虽然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依然用负片定格镜头等呈现了人物内心。男主的形象甚至可以贴合当下国内青年的一些心境(尤其是找不到工作)。一个略显幼稚的理想主义者形象,一个没有反抗动因但最后也试图开始改变的青年。7分。
SIFF25-15@世纪汇嘉禾影城。4k修复版,印度国宝级导演作品。挺意识流的电影,开始有点看困,后来自动脑补黑塞书里的情节就精神了(男主叫悉达多),“修保险丝”的偶遇很不错。黑白片里做梦还蛮吓人,还有幕电影院爆炸的场景。老实打工人的悲歌,kuku老爸的灵魂拷问放现在依然存在:“年轻人们怎么都这样,找不到方向。”
#siff2023# 太困了,清醒的地方加起来半小时,还是看得出雷伊厉害的地方。
沪北电影院。非常有力量!男主被朋友拉去招技那一段,一度恍惚是不是契诃夫的《精神错乱》。
A/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迟滞而恍惚的摄影机不断打着瞌睡,缔造出一种中暑的热带电影。但连这种停顿都是如此谨慎,这种感知的畏缩反而赋予了这部电影贯通的政治维度。
#25SIFF @科技影城,浓浓新浪潮之味,同样无甚跌宕剧情,同样满满意识流,细细描摹加尔各答年轻人们的精神状态,身处激烈变革的时代,凸显他们典型的意识形态进步激进和对传统仍然又很保守的两面性,从一个面试到另一个面试,心高气傲不服输,只是面对经济和就业现状,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同样美丽的女孩们倒是开启了独立、自信,“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第一步;越战重要性超过登月,从某种角度讲也不能说悉达多说的不对;难得的片非常值得一看,排片真是委屈大师雷伊了
2022戛纳经典修复单元。(最近和布努埃尔厅的一些绑定) 新片会踩雷,但还好还有那些60、70年代全世界思潮最汹涌的时候的作品可以常看常新。城市化中的劳动者保障、阶层问题等等,“那你是共产主义者吗”,当立场大于了仅仅是做出符合人性的行为本身时。所以才把主人公设置为医学毕业却求职无门的青年,当每个人都平等地是由肌肉包裹骨骼构成的生命的时候,为什么永远有人站在楼顶俯瞰那些剩下的人呢
三星半。又是公司又是富裕阶层,算雷伊的长项。插入了手法痕迹很重的几个小段落
看过雷伊“阿普三部曲”。本片作为“加尔各答三部曲”的开篇,保持了雷伊一贯的创作风格,如对印度社会议题的关照,青年的生命状态,社会写实白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像,等等。本片以失业青年男主为核心,呈现了70年代加尔各答社会的种种。从毕业求职面试时的“越南战争”讨论,到结尾面试排队时的焦虑、抗争,形成结构上的对照、闭环。影片以非常前卫的方式,呈现了男主的幻想、梦境,别具一格的雷伊构思。开篇字幕的浮现,摇镜,接续天空出字幕,再到主人公登场,呈现了非常成熟的充满结构巧思的视听构造。关于影片主题,带有某种无产阶级立场,青年人失业话题,困扰着当时印度社会,也困扰着男主人公。但正像开篇男主所言,非共产者也可以关心越战中的底层民众。面对不合理的设计安排时,压抑全片的男主掀翻了资本家的桌子,进行反抗。
把那么穷苦肮脏的加尔各答,拍出19世纪俄国乡下庄园的感觉,我说的是同样关于无用之人的《奥勃洛廖夫》。1970年代,在求职和社会理想方面都不得知的印度知识青年悉达多,实在太颓丧了。即便状态捕捉可能完全准确,也会让观众跟着颓丧吧。尤其结尾酷暑之日等待面试的15分钟,夜晚来看,简直也被催眠,直至最后的个体革命暴动。
49.37+55.39
雷伊罕为人知的杰作!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