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费里尼毫无掩盖他对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可笑的小丑以及光怪陆离的梦境之热…

费里尼毫无掩盖他对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可笑的小丑以及光怪陆离的梦境之热爱。前有《卖艺春秋》,后有《罗马风情画》,费里尼带着儿时的马戏团情节拍了这部纪录片,那个扣在费里尼头上的水桶、近乎失控的表演场面都将喜剧气氛推至高潮,结尾的小号声却让人潸然泪下。

《小丑》:费里尼毫无掩盖他对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可笑的小丑以及光怪陆离的梦境之热爱。前有《卖艺春秋》,后有《罗马风情画》,费里尼带着儿时的马戏团情节拍了这部纪录片,那个扣在费里尼头上的水桶、近乎失控的表演场面都将喜剧气氛推至高潮,结尾的小号声却让人潸然泪下。
费里尼的Essay Film,暴露拍摄行为这一点其实颇受戈达尔影响,但扣到自己头上那个水桶完全超越戈达尔。从儿时记忆开始,考察小丑角色的历史和代表人物,当然狂欢的场面已经略略失控(不过正如八部半结尾那样,要拍出失控需要多强的控制力啊!)。此片是纪录片的上佳作品。
小丑的葬礼,盛大狂欢;马戏团谢幕,孤寂终曲。最后一场(没有观众的)大戏,道尽了喜剧表演的悲伤宿命——白面或彩面,小丑的脸只在舞台上鲜活,生命周期自启幕始到落幕终,生来即是为了送给观众欢笑,反过来掌声和欢呼是食粮养分,当“人们不再知道如何笑”,它的生命就此凋零,而灯光暗下后的所有悲伤只能留给自己。想到《舞台春秋》;想到卫西谛老师写过的,“单纯的笑是转瞬即逝的。除非我们在发笑之后,旋即发现这个世界值得怜悯或者如此可爱,不然笑就成为一种可鄙的行为”;不断想到那首《小丑》的歌词,“小丑小丑,是他的辛酸化作喜悦,呈现给你”。费里尼先生,我可以回家了吗?|最好的纪录片,水桶盖头封口完美注脚。
最后的“死亡仪式”,看得人眼眶湿润。多少欢乐、多少悲伤,多少往事,在那一声声“帕弗……帕弗”的呼唤里,回荡在空无一人的剧场里。费里尼说,他对马戏团的回忆变成了一种木屑味。在我看来,《小丑》这部电影有让所有观众重新开启“记忆隧道”的魔力。
1970威尼斯最高奖。1.搬演与纪录交错融合,后启[罗马风情画]。2.卓别林女儿,打破第4堵墙,没来得及说出纪录目的就被桶套头的费费。3.小丑没有消失,这些人只是都不再会笑了。4.长号与留声机中射出的烟花,彩带阵似[巴洛可]。5.无限悲凉的长号呼唤结尾,一如马戏散场后的伤怀。6.锤子,喷水,气球。(8.5/10)
马戏团,真正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一意象迷人之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除了流浪/游牧,狂欢与悲悯,才是费里尼真正的主题。这部电影让纪录片与电影的区分变得有点可笑。
小丑和狂欢,费里尼对小丑角色的迷恋,也包含他自己对小丑角色的认同感。
part-documentary, part fantasy,这种手法也许代表了纪录片的最高境界吧。开头的部分在阿玛柯德里有相当多的应和,但后来对小丑(马戏团)的寻访和展演才是更华彩的篇章,费里尼本人、卓别林的女儿、星散各地的小丑大师们,对拍摄行为的拍摄和戏谑、桶扣到自己头上,以及那种神奇和神奇将逝的伤感。
@影城;孩童视角引出的狂欢,体裁与时空的切换不着痕迹,叙述部分的小丑们,纪录部分已耄耋之年,感念和留恋叫人伤感,特别是死在观众席上的那位;不过费里尼总有办法将痛苦化为欢乐,正如“你要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足够自嘲,也足够自傲,无需过度阐释,这是他永远梦幻的童年。
费里尼亲自出镜,为小丑献上一曲挽歌。每一部费里尼电影的结尾,都是精华中的精华。电影资料馆4K 修复版
只有费里尼才能把记录片拍成这样啊!!! 这一部和《罗马风情画》一样,全面超越了纪录片的疆界。
闹剧的开场表演、闹剧形式的拍摄记录,闹剧的狂欢收场,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哀伤,但小丑甲用小号呼唤小丑乙的尾声极其感伤,几欲落泪。除了可以深入了解费里尼的作品,倒还是想到了《伤心小号曲》……
小丑是费里尼所有影片中永恒的主题 连骗子或者甜蜜的生活这样的二十世纪白描中也有小丑 而且还是主角
费里尼这套综合手法的“表演出来的纪录片”玩得真是顺手,他心中童年的马戏团小丑比起好笑更多的是荒诞而有些可怕,而采访的职业小丑们则并不这么认为,不过都无所谓了进入1970年代奠定当代小丑形制范例的19世纪娱乐环境和观众已经都不在了,徒寻旧日之光。印象最深的是:开场的水手服男孩站在马戏团外的背影(水手领白边角落的有五角星图案超好看)、第一场表演里戴黑色高帽一身黑服像根电线杆的沉默白面小丑太哥特了。ps他是有多爱Anita,出场买大猫orz @天山电影院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不知道让人落泪的小丑算不算好小丑?也许在Fellini的眼中,整个世界就是个马戏团(或者疯人院?),我们既是乐此不疲的小丑演员又是疯狂的观众。如同那本名为《小丑的流浪》的自传,至此fellini终于完成了对“小丑”自我的内心确认,不过今日早已非昨日之世,欢笑打闹过眼云烟,小丑的世界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结尾那动人的号声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一代电影巨人的寻根之旅也就此划上了句点。
#2020SIFF# 严格来说应该在费里尼观影历程的最后阶段来看,因为它像一篇学术论文一样,既是小丑文化史也是费里尼自己的成长史,能让你清晰地知道他电影里挥之不去的那些狂欢孤独和喧嚣从何而来(只不过比论文可爱得多),像纪录片但又不是,或者说是纪录片但又不像。他用镜头追随记录那些著名小丑的影像,把自己对小丑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大家,真是太棒了。@艺海影院
虚实两条线交融得太久,一时不知闹热的与感伤的情绪,孰真孰假。小丑恐怖的,乖张的,唐突的,粗鄙的标签,突然就在眼花缭乱中汇成一种落寞,勾连起费里尼的童年与电影,也钓出放肆快乐早已淡退的集体回忆。看那些不再登台的小丑垂垂老矣地翻看发黄的照片,谈论那段劳苦而又热闹的年轻时光,突然在最盛大的一场演出后转向人去棚空,张灯结彩都是一派落幕模样,会很伤感。@ 资料馆
费里尼是有多热爱马戏团和小丑,在他的作品中总是会看到这些元素,他甚至专门为小丑拍了这部影片,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的电影中露面。费里尼描写了他从小对小丑的迷恋,片中穿插着对曾经广受欢迎的小丑的介绍及访谈,片尾在空无一人的马戏团里举行的搞笑葬礼颇为辛酸。
#4K修复版(2020.10.24 资料馆& 2020.11.5资料馆)第一部二刷的费里尼。他对小丑的情书以纪录片结合演绎的方式展现:传奇小丑的影像资料难以寻觅、还活着的小丑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出来之后从未回过意大利的小丑却在听着家乡的广播、给精神病院演出的小丑……
谢谢费里尼先生,我非常喜欢这场表演,我要回家了。寻找消失和回忆中的小丑,发现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已没有了展现的舞台。圆了儿时的梦,搭建起马戏团,依然不愿落幕。资料馆修复版。
并不存在的冒牌导演执导的由费里尼作为导演拍摄的看似只是采访的冒牌纪录片。三段式作品,第一段回忆是规矩而工整的故事片,讲述了费氏小丑情结的根源,并为小丑正名——联想到真实的小丑般的小人物——眼花缭乱的马戏不由让人怀疑其热衷的复杂场面调度也是自幼从马戏中悟出来的 =..= 第二段采访进入纪录部分,细腻的光感和采访团队小丑式的逗趣明显是精心编排过的。通过诸多大师半叙事半抒情地闲聊与回忆积累情绪与观点,导向第三段宣叙,突然进入一段新的马戏,乍看仿佛第一段再现,但情感截然不同,大师竞相为代表小丑艺术的葬礼致哀。纪录片团队频频出镜,似乎是在间离观众,看似花絮却出现了水桶名场面,戏里戏外浑然一体。声光骤停,盛景不再,小丑艺术死了,大师不甘地找寻。哀伤号声再起,我们只能接受现实,目送它消失,让它在心里永生。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35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