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作品中的角色自发性,它并没有被事先计划过。我写的剧本比较紧凑,而我也会允许演员用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诠释。可一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我就会特别依律行事,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于自己的诠释。这就是脱口而出与即兴创作的不同、不知道做了什么与言之有物的区别。我信奉的即兴创作是基于已经写出的剧本,而不是没有条理的创造。有些重要桥段,你希望提前写好;另些时候呢,你却希望顺其自然。”——卡萨维茨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电影中的戏剧的嵌套结构,现实和虚构的边界线的暧昧,同一出戏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与差异等特点,《W的悲剧》《鸟人》《首演之夜》三部一脉相承。只是《鸟人》还加入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效果,《首演》除这些之外,还在探讨无意识。而当一部作品表现无意识时,我们就可以肯定它的现代性~
( ⊙ o ⊙ )( ⊙ o ⊙ )( ⊙ o ⊙ )( ⊙ o ⊙ )( ⊙ o ⊙ )
卡萨维茨最佳之一,吉娜罗兰兹神乎其技的表演令其获封柏林影后,夫妻档的表演也在银幕内外构成互文。本片启发了伊纳里图[鸟人]与阿伦[黑天鹅],阿莫多瓦还特地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复刻了悲情意外车祸。本戈扎那的角色仿若从前作[谋杀地下老板]穿越而来,罗兰兹诠释的神经质角色也令人想及[受影响/醉酒的女人],还真因醉酒而几乎砸锅。不断纠缠着茉特的年轻女子幻象,既是难以祛除的心魔(因狂热追星而死),又可看作茉特的分裂自我。及至她二度击杀青春而充满活力的自己,才得以部分克服对衰老僵化中年危机的忧惧。多次复现的镜像(甚至4重镜像同屏)亦昭显出身份的裂解与不断脱壳重生的角色。茉特始终反对被定型化、固化,要求每次生成全新、流变的表演,契合于卡萨维茨的即兴追求,虚与实、戏里与戏外、本色与搬演的界限彻底模糊。(9.0/10)
Dorothy说了一句特经典的话——”if i had known what a boring man you were when i married you, i wouldn’t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emotional crises”……….张力,你知道什么叫张力么,完全属于Cassavetes的那种大男大女之间血脉贲张的张力………..我们怎么可能不为一个死去的美少女发
大概比《鸟人》好了130部《黑天鹅》吧 / SIFF第17场
完美。可能是卡萨维蒂最具野心的作品,也是同类型片中的翘楚。Gene Rowlands的表演出神入化,甚至到了比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更出色的地步,多了一丝理性,少了一些无理由的感性。故事的内核是衰老和孤独,舞台上台词说”不管你觉得我是不是老了,我还是爱你。”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夜》。出车祸身亡的17岁少女象征着女演员永不回来的年轻,整部电影的情绪也以“衰老”和“孤独”铺开,女演员臆想的情节的拍摄手法也很优雅工整。后来的《鸟人》《黑天鹅》也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剧迷要签名而出车祸身亡的桥段也出现在后来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最后的高潮戏留给在舞台上的Gena Rowlands和John Cassavetes 夫妻二人,大呼过瘾。完美。
戏中戏与即兴表演,大部分都很喜欢。最后一段舞台表演在我看来有点失控,与台下观众牵强附和的欢呼鼓掌的戏码有些不匹配了。
乍一看是女演员要面临的事业与年龄危机,但探讨的问题可能不止于此。运镜和对话很自然,但戏中戏的台词反而令我觉得有些做作。荒谬又自然而然大概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印象,无论是演员制片导演编剧之间的关系,女主角的现实与幻觉,再或者是舞台与现实。John Cassavetes确实是才华横溢还帅气,他和Gena Rowlands这对郎才女貌女才郎貌颠来倒去说都非常合适。
借助类似伯格曼《假面》的大特写及镜像审视进行舞台—主人公危机构建——基于斯氏“体验派”产生的生成—女人变体:生成—少女。《首》基于此且甚至以神秘主义色彩表现戏外“本我”的重新进驻,对戏内外第一、二自我的入侵,并在结尾合二为一:自开篇起即重复多遍的一幕戏解构为自我指涉的荒诞闹剧
我开始怀疑吉娜罗兰兹跟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相似的外型,同样刚柔并济的演技,最后收得干脆利落,有点意犹未尽。
当舞台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自己又无法逃脱来自任何一方的纠缠时,似乎也只有不疯魔不成活了。结尾罗兰兹和卡索维茨的对戏展现了什么叫做心神合一的绝配演出。
5- 其实明白它的结局完全可以更有杀伤力—前面铺垫得无懈可击啊!最大的获益是Gena Rowlands,简直神作。 对白美国好莱坞鼎盛时期经典式样 人物却细微化起来 有一阵子我觉得自己看到了柯南伯格或者林奇。 嬉笑怒骂下来,亦不拘泥女性本身,而放眼双性人冗长半生之跌宕起伏
卡索维兹,正能量患者。娄烨原来是变奏版的卡索维兹,一正一负。独特的女人,定格的结尾画面,根本挥之不去。
眼睛贪婪地看尽大银幕内的一切,就算是一根银发,一条细纹也从不放过,只是嘴里含著的一口丝烟,也令我为之动容,更何况那张千变万化的面孔。电影也已经不止看过一次,但每次,也总忘却所有投入期中。脆弱的身躯仆倒撞倒的声音,身边的工作人员像押赌注将她推向舞台上,一个面临崩溃的人的故事
难分台前台后的后台空间让一切绝妙,每一扇开敞的房门都像是一次不经意窥见的异世界穿越。
完美的戏中戏演示,对女演员内心的探索堪比《日落大道》,逝去女孩的幻象一方面作为年轻的符号投射了女演员对年龄的芥蒂,另一方面也是女主沉溺酒精后的分裂状态所致,当然卡萨维茨还不满足于建立一个孤独而大龄的女演员形象,后半段即兴式发挥又是对表演本身的探讨,也能看出他是支持演员牵引角色的这种表演方式的,吉娜罗兰兹的表演也对得起这部戏,她的每一次崩溃都能让人切身地体会到绝望感。
重温!这才看出来为啥阿莫多瓦这么爱这片,戏里戏外的双重故事,第二个女人,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幻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罗兰茨最棒的表演,好多镜子出现,暗示着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那个真实的我,告别青春的最好方式就是收获爱情,如此疯癫任性的演出就是送给旧日自己最好的礼物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