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这货不是马洛,这货只是个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卢瑟。

这货不是马洛,这货只是个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卢瑟。

《漫长的告别》:这货不是马洛,这货只是个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卢瑟。
导演对动物的驾驭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跟小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但我好喜欢这个被猫闹醒尽管发著牢骚还是给他买猫粮又为了猫大为不安的马洛啊,对门住著韵律操健身的四个姑娘,对异性的寡淡,多么的70年代。主题歌有三四个演唱版,好听得不得了,串起了整个电影。
罗伯特奥特曼的反黑色电影。1.古尔德饰演的马洛太迷人,善良而絮叨,为友情赴汤蹈火,却无力回天,恰似被从50年代抛入到70年代,在这个混乱而信仰失陷的社会里无所适从。嬉皮风格后启PTA[性本恶]。2.影片运用大量前景遮挡或玻璃叠影,加上褪色处理,呈现出一个模糊、暧昧而混沌的世界。3.身为猫奴,却在一开头就被挑食的喵抛弃,此后遍寻不着,之后又在作家家中被狗威胁。4.海明威范儿的抑郁作家与短暂现身的年轻阿诺。5.各种有趣而丰富的细节/闲笔:模仿老电影男主(史都华与格兰特)口吻与过路司机对话的保安,住在马洛隔壁的一群整日在阳台上半裸练习瑜伽的嬉皮女郎,被马洛调教的蠢萌跟踪者,还有全身绷带男(想及[怪房客])送的口琴。6.极重视领带的马洛,却有着随波逐流式的口头禅:”It’s Okay with me.” 7.片名大赞,送别旧时代。(9.0/10)
PTA改编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像个犯花痴的小粉丝,罗伯特奥特曼改编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却被菲利普马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两部片子却又在突破类型限制方面都做的不错,感觉现在的马洛挺招人喜欢的,混合着1970年代的社会乱象,骨子里依旧有着黑色电影的范儿。
利布拉克特,是霍华德霍克斯的长期合作伙伴,为夜长梦多赤胆屠龙等多部霍克斯经典编写剧本。奥特曼与她花费大量时间讨论故事情节,导演想让马龙成为卢瑟,让他沉睡二十年后突醒,游走在七零初的洛杉矶,想要求助于上个时代的道德。结尾的射杀是编剧的意思,奥特曼则认为影片应具有讽刺性,对剧本做出一些更改,包括作家的自杀和马蒂用可乐瓶子砸女友的脸。“这是为了唤起观众的注意力,提醒他们即使马龙的存在,外面仍然是一个真实而暴力的世界。”……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63498687/
Brilliant cat-and-dog cinema,翻版的《第三人》故事被改造为两种世界的冲突.传统的警探是狗的形象:跟随着木馏油的气味,寻找拖船或木桶;马洛则不同,他有一只猫,它消失了(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只得随之进入充满敌意的狗的世界中――后者的特点是:将呆傻滑稽之事以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机智的马洛不会只身顽抗一整个世界,而是共享猫-女人的秘密与暗示,带上橡皮似的柔韧性;但被欺骗和利用是绝不可接受的,正如猫会一眼看穿伪装的猫粮一样.约翰威廉姆斯的主题曲也富有变幻莫测的随性气质,从爵士、摇滚、哼唱到墨西哥葬礼进行曲,it’s okay with me.
其实就是一个猫奴被迫进入爱狗世界的故事,和女主角初遇后,猫咪就消失了。相较后辈David Robert Mitchell, Altman更侧重于弱化事件,人物与叙事得以完全解放,观众也始终被莫须有的力量所牵引着。“进入”与否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它的理解。
4.5.奥特曼用自己招牌式的机智、神叨与玩世不恭完成了对传统的大男子个人英雄主义与传统黑色电影中所谓”险恶“人心的解构,马洛在七十年代南加州迷离的阳光散射与无根的精神状态中成为一个唐吉珂德式的英雄,表面的随和幽默隐藏的是骨子里的时代错置,而最后一刻的爆发才更深刻地凸显出英雄的本质。
为二刷Inherent Vice而补,两者在人物设置与整体风格上有很大相似处,PTA从奥特曼那里偷师不少,同样黑色电影的底子都谱上了醉醺醺散漫的嬉皮调子,隐忍诸多问题过去的硬汉侦探成了玩世不恭喃喃自语的探索者,拉伸横摇变焦,摄影上的轻飘更是抹掉了最后一丝硬气。半夜三点起床喂猫的人最后连猫都失去了
【5.0】奥特曼镜头下的马洛有着一股“大隐隐于市”的江湖气,这种深入骨髓的浪漫主义男性气质是马洛在影片最后开出那一枪的底气,而他消失在公路尽头的摇曳背影则告破了这部电影的真相:扑朔迷离的侦探故事不过是勾勒人物浪漫剪影的手段。在奥特曼编织的光怪陆离、一切看不真切、疯狂即将把人吞噬的70年代,隐者的马洛起初持逃避状,但当他被卷入事件无法脱身时,他选择了追根究底直至践行心中的正义,影片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诗意的表达:当我们无法抵御时代的进程时,我们可以选择以拥抱和热爱它的方式来对抗它,像最终开始享受70年代疯狂节奏的马洛那样。
非常好的电影,就是对普通观众来说有点太深了。得读过原作却又不是原著党才会欣赏出它的好。这里的马洛有点伍迪艾伦的劲儿。
非常不一样的黑色悬疑片,配合奥特曼的大量台词和牛皮糖人物性格,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结尾很让人惊啊,不要惹爱猫的男人。主题曲太好听,被洗脑了,影片里还各种版本,醉心啊
“多么想跳开如今的状态,来重新审视我那失败无趣的人生”
最成功的地方是把noir现代化了。整个浓郁的七十年代侧写,注入浓烈的实境感。这一改动颇见功力。而且有好些场景拍得特别好,海边浪花,街头追车,还有富人家的party,独立来看是非常成功的电影。其实根本不用拘泥于这是否真的还原了原著。
最棒的“美国”电影。就像侦探可以在任何可用的表面擦亮火柴一样,电影通过大量地消费各种粗俗的质料,偶然地实现了想象力的自由。因为在主流的美国电影中,少并不是多(less is not always more),只有多才是真的多。电影揉杂了多重价值观,但具备美国电影普遍的幼稚特质,就像“正义”“邪恶”,在电影中既不能合理地编码,也不能被批判地解码。
本片的马洛形象完全不同于钱德勒的原著小说,主角邋遢颓废,社会背景也改为拜金,吸毒,自我至上的70年代早期洛杉矶,奥特曼不断移动的浅焦镜头,即兴对白和动物场景,反英雄和弱化黑色氛围主要反映混乱的美国社会,以及对好莱坞浪漫传统和黑色电影的反讽和解构(末尾明显指涉《第三人》)。
一部极敏感的电影,它可以被任何横闯进侦探视野的事件牵引,马洛作为所有事件的焦点将一切收束成一个欲求知晓真相的念头,身处中心却不明就里的他时刻被流畅的横摇拖拽着不断下坠,以散漫的姿态穿梭在由各个特征鲜明的角色构成的迷雾中。对于我们来说,真相的知晓早已不再重要,拥有和马洛一样的投入才是真正令人迷醉的。
8.7 被男人与猫的戏份摄去了魂魄。一个总是耍嘴皮子秀小聪明的马洛,戏谑的是整个黑色电影。从配乐到摄影都是我喜欢的调调,醉人,又带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
Elliott Gould太帅惹(﹃)/贯穿全片的各式变调主题曲/那个猛男竟然真的是uncredited的施瓦辛格……/没看明白谁欠了谁的钱 钱怎么没的又是怎么回来的……well it’s ok with me……
重看(加了一星,是给奥特曼先生的感情分)。并非简单的改编,而是一种70年代的塑造。几乎无处不在的推移,是不自觉的诡异的迷幻生活,如同(穷街陋巷)中的压力。观众在导演的引导下,产生的无聊情感和郁闷的心情,才是异样的迷人。同样的时代塑造,对比(性本恶),PTA是让你进入这时代后,慢慢再让你失望和将其束之高阁。奥特曼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对他的态度如何,他就这样,那个时代就这样。(当然,他对自己原来作品的反思也挺巧妙的,人物关注焦点的晃悠,加重了影像的气氛)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29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