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树》:观看《木屐树》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同获得金棕榈奖的1987年的《征服者…

观看《木屐树》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同获得金棕榈奖的1987年的《征服者佩尔》,不过后者是单个主线人物佩尔将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性也比较强;而《木屐树》更像部几个家庭困苦生活真实写照的纪录片,略显沉闷。……观影增加了记忆、见识…的同时,也唤醒很多美好(童年)回忆,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观影享受。

《木屐树》:观看《木屐树》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同获得金棕榈奖的1987年的《征服者佩尔》,不过后者是单个主线人物佩尔将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性也比较强;而《木屐树》更像部几个家庭困苦生活真实写照的纪录片,略显沉闷。……观影增加了记忆、见识…的同时,也唤醒很多美好(童年)回忆,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观影享受。
明明是贫穷底层农民的四季伦常,可泪腺完全无法控制,教堂钟声与管风琴里的典雅画卷,感叹意大利电影,拍上层波澜开阖如豹,拍下层照样浩气盖山河,领教何为真正的普通人的史诗,那年落在《都柏林人》的雪花,也落在小马驹,落在兔舍,落在不属于他们却挚爱的土地,落在一无所有却更接近上帝的灵魂之上
老爹非常喜欢,连看了两遍。这是一部非常扎实的电影,值得细细地品味。拍这种片子,没有非凡的自信是不行的。导演集编导摄剪于一身,可见他的决心。不过这种慢悠悠的节奏不太适合中午看,我两次看都小睡了一会,醒来时,老爹把棉袄披在我身上。
感觉之所以能拍出农民自然劳作中朴素的神性是来自这些技巧:连贯性的去戏剧化的动作序列、排除中心角色、繁复的环境声音设计、以中远景为主的取景、排除了创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判断。新婚夫妻河上行舟那场戏真正具有电影化的无上美感。无愧于意大利电影黄金年代的收官之作。牛逼到炸裂。
#修复版 奥尔米这部看似和之前的工作、米兰心事不太一样,三小时大都是描绘意大利几家贫农的普通生活,但最后15分钟超强有力的收尾完全展现了导演的阶级立场:地主可以几乎全片不出现,但他们就是无形的手。几棵树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文,却成为重罚的借口,还可以恐吓其他农民… 心碎、震怒
散文电影的最高杰作,每一幕都是印象派油画质地,田野有微风过耳的清癯,土壤被翻开后的颜色,林子有鸟在据守发呆,炊烟味道,草木气息,光线昏暗的屋子刚刚能看清人脸,像回到8、90年代的故乡,孩童们不知疲倦地打闹嬉戏,大人们永远在起起伏伏劳作,一天、一月、一年过去,那些树,那些河一直没老。
观看《木屐树》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同获得金棕榈奖的1987年的《征服者佩尔》,不过后者是单个主线人物佩尔将故事串联起来,情节性也比较强;而《木屐树》更像部几个家庭困苦生活真实写照的纪录片,略显沉闷。……观影增加了记忆、见识…的同时,也唤醒很多美好(童年)回忆,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观影享受。
涓涓细流般的叙事,每一个生活场景又都像是油画般(摄影超一流),处处是美和忧愁。爱这些坚强和善的人们;他们生活却又那么不堪一击。
魔都电影节第一弹,这是一部非常安静的电影,安静得可以听到影厅里此起彼伏的鼾声
那片暗黄色的玉米地,那夜晚围在一起剥玉米的人们,那打碎的玉米粒,宰杀的猪与鹅,那个村庄里发生的一切故事,我都在过往的岁月里看到过和经历过,这是一种多么独特的让人感同身受的观影体验啊。
重温!欧米这部安静、悲悯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力量,细小的碎片化的场景分割组成了一部关于土地与生命的宏大诗篇,轻巧又沉重,影片中多次重点表现新生命的诞生(人、动物、植物)犹如时间的轮回般生生不息,导演敏锐地抓住了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如旁观者般带领观众回望了一个世纪的沧桑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复兴之作,比德西卡导演的作品更添一份诗意。三小时零散情节里用灰暗的色调客观反映了意大利贫苦佃农的真实生活和悲惨遭遇,没有强烈的情绪,只有偏远地区人们单纯而古老的农业活动和些许现代文明。分明是一串忧郁的简单故事,却只有少量的音乐来渲染,而镜头总是最朴素和诚实。
生命宛如幽静长河,生生不息,四季轮回,天道恒常,满溢在如油画般的镜头中;调子虽安静朴素,光线、色调、构图都非常精致,视听语言相当丰富;蕴含宗教悲天悯人之意,一曲土地的赞歌,一首乡村的史诗;最美当数木鞋、婴儿和婚礼,“去寻找天堂中的爱人,天堂在我们彼此的爱意中诞生”。
特别喜欢那个口音很重的中年人……似乎可以印证卡尔维诺的话:“我们(所谓新现实作家)都太明白重要的是旋律不是歌词;我们这些内容主义者比所有形式主义者都更执著于形式,我们这些客观的人比一切抒情诗人都要多情。”
2017SIFF。现实主义与“诗电影”完美结合,没有一处不是下里巴人,也没有一处不透着惊艳脱俗,世俗可以很疾苦,却依旧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如今信仰与价值观分崩离析的时代,观点也会被极端化,恐怕最后有良知和信仰者,也只能一头扎进虚幻的光影之中而沉默不语。
简单朴素的叙述着农民们的故事,极其生活化的段落,没有唯一的主角,便都是主角。大人们的各种农务活,小孩子们的嬉戏,羞涩的爱情,影片中的每个细节,呈现着农民的艰苦生活与纯真品质,都真实得足以打动每个观众的心扉。这样的电影实在凤毛麟角,观之,幸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意大利影史十五佳NO.13
大量俯视,大量bach。Olmi的信仰比任何一位新现实主义前辈都要强。总觉得小夫妇去米兰那一段消解了乡愁,也让片子有点失衡。王兵的《三姊妹》在这方面比较有自觉。
奥尔米是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灵魂萃取了出来,融到属灵的自然本质中浑然一体。影像在散点式的叙事中交织起人类原始的生命力量,轮番上演的生活苦难里永恒而纯粹的信仰,将世界变成一种超越性的恩典。全片试图利用情绪而非情节,来还原人类曾拥有的真正生活样态和粗糙的现实质感,观者也必将在全然天真的原初体验中重获诗意,感受一种“正在生活”的生活本身。
《木屐树》的力量来源于其中的信仰,它为农民穷苦艰辛的生活图景里增添了许多柔情。奥尔米的画面让人想起现实主义绘画,特别是米勒的作品。影片后半段突然发生的场景变换为影片带来了重要的社会和历史层面,而其中的韵味绝非某些左翼评论者所说的“怀旧”和“反现代”那么简单。现代的历史进程以科学的面貌杀进封建社会里,小男孩的教育问题最终造成了一家人的放逐。奥尔米在此对历史发出最真挚而不感伤的感喟,他的镜头捕捉到了一个阶级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真实矛盾,抓住了生活里最真的东西。影片最后,留下来的人手牵手走向他们的土地。未来对于他们是不可知的。
把村民们拍得那么一点也不露马脚流畅自然大概挺难的,村里的生活我看得有滋有味的,真的没睡,总觉得意大利某些地方建筑与我朝谜之相似。20170623@周五游人如织的奇遇书店
1.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农村群像谱,时间上正好可与两部二十世纪意国史诗[一九零零][灿烂人生]相衔观看。2.三四户家庭日常生活交织+农庄农事农景截面穿插的散点叙事,如溪水般静缓流淌,浸入心底,濯洗着灵魂。3.平实素淡如纪录片,几无戏剧化情节(有婚礼与新生,却无疾病或死亡),环境音精妙无比,摄影极有质感,室内画风令人想及尼德兰画派的老勃鲁盖尔与小荷兰画派的维米尔,室外风景则颇有巴比松画派(米勒、柯罗)气调。4.所有角色均由农民出身的非职业演员饰演,对白均为贝加莫方言,农民苦中作乐的生活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出来,配上1.33的学院派画幅比、多首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及贯穿全片的宗教母题(一如母牛复苏的神迹及修道院之旅),日常辛劳中的诗意与尘世生活中的圣洁由此昭显出来。5.旋转木马、巡回年市与杂耍游乐使我忆及费费。(9.0/10)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21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下午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