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茶楼的店小二,不断介绍扬州美食以及地方方言俚语典故(比如“老太爷啊”,比如喝荤茶),太逗了,吸引得我几乎无法换台了。现在的电影,很难有这么细致的内容了。太有意思了。可惜没看到头。
李翰祥的干隆系列:都是小故事,还有地道的江浙话,蛮有意思的
虽然是下扬州很多地方依然是照搬天桥套路,银桂金桂上来先调弦子结果拍出来的咸湿暗示其实化用老李说的天桥大鼓妞儿的段子,满街带大拉翅的实在是哪儿跟哪儿啊。老李混剧校的时候肯定没少进书场,但要单凭弦子这段就说看过评弹倒也未必,北方大鼓书同样要调弦子,不过北方鼓书用书弦,南方评弹用曲弦,大小音色区别略大(那时候还没有短杆大三弦这些改良的)。“山东人吃麦冬”是苏州评弹里常说的笑话,说的是山东人到苏州做客,席间吃到麦冬便问主人是什么,主人告知“麦冬”(莫冬/没懂),山东人以为主人没听懂反复再问。麦冬是南方植物,山东人自然“不懂”,但评弹里这段也是借以嘲笑山东人大老粗的,传统曲艺无论南北这种方言“地图炮”还是很多的。王沙是新加坡人,主要演粤语闽南话喜剧,但他这个扬州剃头匠演得不盯嘴是看不出来的。
今天竟然在潇湘电影频道看到这个片子,它竟然还能吸引我看完了,还竟然让我觉得好看,最后出字幕时看到“邵氏出品,必属佳品”时恍然大悟,对,没错没错,哈哈,所有演员都不认识,只有惠英红出场时一眼就认出了。这种没心没肺的老港片还真是有味道
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剧在这部电影面前只能称弟弟了,干隆刘墉鄂容安三人组分分钟笑到我肚子疼,岳华的郑板桥好有意思,红姐的客串也好吸睛。ps:猝不及防在里面听到扬州口音的台词,邵氏老片的惊喜可真多。
李翰祥拍清宫戏,就是对路,古色古香,值得把玩,君臣斗,一笑一颦趣味得紧,杨志卿、王莱、王沙的扬州话,地道!开场的宫殿外景是在韩国拍的,后面在邵氏棚里搭出扬州外景,制造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市井生活味,实属难得了。
78年此剧里的扬州话可比98年《海上花》里的上海话地道得多,妙趣横生。
被我老婆一说我才意识到我果然是老年人了吗。。。竟然很喜欢看。。。
“这个外景也是景福宫拍的吧,勤政殿屋角是大红大绿的配色,就是《营造法式》的配色。”
“景福宫很大吧,山君不知道《山中传奇》有一个镜头是在景福宫哪拍的,山君最喜欢山中传奇里的房子。”
“是的好看,F君后来研究那些宋代建筑,反而觉得不好看。中国建筑僵直凝重的多,就是感觉有牌坊般的鬼气。其实并不亲民,更适合拍鬼故事。《干隆下扬州》这个故事呢,其实李翰祥是抄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就是我刚认识你时和你提到的《秋灯夜雨录》里的雅赚,和《萧翼赚兰亭》一道说的,后者他拍成了《风流韵事》。大鼓书一看就是把《老残游记》里的金妞银妞拿出来了。”
“那自然,李有几个原创,就没有原创!李翰祥近百部电影,都是改编人家。”
一部妙趣横生的喜剧片,各种桥段实在是太好看了。干隆真是特别大气,刘墉大智慧小聪明全用上了,几个小配角都特别出彩,算卦的剃头的太逗了。而且当年邵氏的布景也是十分精良,在屋里就把一部古装片拍完了。突然想把这个系列补完了。李翰祥大导演一辈子都想拍严肃的古装大片,在香港却拍了多部风月片和这种古代小品,80年代两岸合拍片才有机会拍自己想拍的。8分。
李翰祥拍干隆可能就跟唐伯虎点秋香的原理一样,秋香姐独自回头,看起来就很一般啊;若是和一群人一齐回头,那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了。
这个系列太有意思了,这部也很绝,尤其是最后一个刘罗锅骗赌坊的故事,看了拍案叫绝,刘墉、郑板桥骂皇上和鄂荣安那段也很有趣。还有剪头发那段,原来现在网上“剪个b头”的段子这么早就有了。李翰祥可太棒了。
调音调出情来orz膜拜
PS.这片子张亚东他妈肯定没看过
★★★☆ 我估计张国立肯定看过干隆系列的电影,他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铜牙铁齿纪晓岚》都带有这种风格
7.戏说干隆,为什么认为本片在李翰祥的稗史系列中更有趣味,是影片在剧作上突出了改编作品中两个难能可贵,也是其他作品中很少出现的品质,其一是愿意再创造而不是一味的复现,二是内容的影像化,而不是更小说更戏剧。
本片是干隆皇系列的第三集,前半段是君臣与雅士之间的雅趣和斗智,其中夹杂了刘墉智骗郑板桥,干隆皇剃狗头,刘罗锅智斗标花会等段子,在嬉笑怒骂中充满了人情世故的幽默,后半段是比较俗套的搭救民女,稍显一般,整体延续了系列的戏说风格,李翰祥以此片赢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很精彩 骗郑板桥和后面骗赌博的桥段在以后的电视剧里面都有类似的模仿 不得不说李翰祥编剧的强悍。
就是野史改编的脱口秀吧,好玩是好玩,不过就是一乐。刘墉和郑板桥骂人那段,真是骂人届的天花板了,想学习的可以学起来。
刘勇演的干隆着实不错。
李导干隆下江南,借古讽今,笑语珠联。巧赚板桥入局处,才骂皇帝,又骂臣奸。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