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片中的两个女演员不是故意安排的,布努埃尔只是不满意其中一个的表演,又不好换掉她。结果被无数影评人揣测其隐喻。
欲望则是价高者得。
男人折磨女人的方式只有打她,操她,不给她钱花。
女人折磨男人的方式却有许多种啊。
1.男人的爱情就是占有和性,女人的爱情就是怀疑与不安;2.分分合合,爱情就是一场战争,一触即发,一声爆炸。
玩弄男人的女人确实很聪明,是对父权最大的羞辱,可是这样的女性形象却依旧是负面的。节奏拖沓,但有几处反常规和超现实主义确实耐人寻味,还有无处不在的恐怖活动,其实两性关系的本质就是危险恐怖的。PS.我脸盲么,完全分不清饰演女主角的两位演员,在我看来分明就是同一位。。
尼玛还真的是不同人演的,我说怎幺女主看上去老是不一样呢。。。
在布努埃尔的电影里,欲望和幻想是贯穿其中的,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性趣味”和宗教人士的假仁义。片目的另一个翻译“欲望的隐晦目的”更贴合布努埃尔对欲望的挖掘,中产阶级男人对女性的欲望是性和占有(“两女饰演一人”在男人面前单一化的对女性的“性”目的),而下阶女在男人面前的欲拒还迎、反反复复,是对男性欲望的玩弄,也是自我欲望的肆意放纵,两个女性角色的反复转换,也包含着女性自我的欲望(财富、爱情、控制欲)的达成。总之,男人和女人,就像逢场作戏的情侣,欲擒故纵、欲拒还迎、你进我退、此起彼伏,反反复复。欲望就这样像一个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踢爆了。
布努埃尔遗作,魅惑神秘依旧,永远得不到的女子+灾难与犯罪的无边之城。1.通篇男性视角,二人共饰一角并无规律地轮换登场,女性对于男性的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由此彰显出来,时而奔放热烈,时而拘谨纯贞。2.套层叙事结构,由火车上的男人给同车厢者叙述作为外壳,时而中断,与故事中女主若即若离的举止一道撩拨、耍弄着观者。3.广播、报刊及多次突发的情节,昭示着一个恐怖袭击与意外灾难频仍的世界,与男主求爱中的屡屡受挫遇阻平行并置。4.兀自插入的、反常而超现实的小元素:麻袋,捕鼠器中的耗子、酒杯中的苍蝇、怀中的猪头婴儿、尝试缝合的血衣。5.你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主的内心意图,一如永难企及、似近实远的欲望,一如老布不可索解的古怪意象。看本片的过程也恰似被不断当头浇水泼面~ 6.可惜阿佳妮和玛利亚施耐德回绝了片约。(9.5/10)
开始以为是部凯子教科书,发现不是。后来以为是部仙人跳教科书,发现也不是。再后来以为是要讽刺自以为是的资产阶级,发现也不完全是。再后来以为是要嘲讽做婊子又立牌坊的绿茶婊,也不完全是。以为是要把爱情中的各种“作死”和欺诈全面展示一遍,特么也不是,都是,都不是。
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角色,一个法式冷艳一个西式的浓烈啊,换来换去还真有点女人心海底针的意思。不过两个人都太贱了是真的。。
一贯的,拍摄手段上采用布努埃尔宗教象征哲学,每出现一种生物,即为象征她的一次将要出现。老鼠在房间里他不介意,苍蝇在食物中他无所谓,猪被别人抱在怀里他很欢喜,最后被劫匪抢去财产的他终于还击。影片结尾定格在他们观一店员修补一血染的单布,当他们争论时,爆炸了
男人对什么样的女人最有欲望——贞洁处女+脱衣舞女的合体。老布的片是对规律、秩序、历史等名词的最大反动
你的爱只是对她的欲望,而她的欲望却是对你的爱。两女饰一角的想法确实很棒,不断的角色转换让欲望也变得随心所欲~
男人的欲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女人的欲望隐晦朦胧,耗尽千般揣测也触摸不到真相。你永远得不到我但你一直都拥有我,最后爱情就变成无穷无尽的欲望和自圆其说的谎话。一半是无辜一半是恶毒,角色的不停变换让人细思极恐,真正令人不战而栗的恐怖分子就是这样的女人吧。“浇她一桶水总比杀了她要好!”
卡洛尔的罢演不过是一个契机,布努埃尔没有利用变化盲视来蒙混过关,也没有让安赫拉完全代替卡洛尔,两位女主角的接替出演来自布努埃尔的灵光一现:一个内敛、冷淡、端庄;另一个外露、热情、性感,她们让这个女性角色性格的两面被突出地暴露出来,颇具实验性,艺术的诞生有时就是源于一些暂时的困境。
爱情一定需要反复试探吗?爱情一定要做爱吗?爱情一定要甜言蜜语吗?
男人的爱情和女人的爱情区别真的那么大吗?
爱情究竟为了什么?
而欲望呢?难道那一切不是因为欲望吗。
疯癫老人日记。欲望和绝望好像也没什么区别。自由幻影里的弗拉明戈,满心欢喜的夜晚绝望离去后的狗吠声,最后椅子上的衣服是不是“一条安达鲁犬”里的视觉记忆?最后一部,最初一部。对了最后一幕缝补血衣,奇异的激情里不是那个变态曾经想半夜趁妻子睡着去把她的私处缝起来。2018.6.18大银幕完美之夜
老片真有趣!布努埃尔77岁的收官之作。佩服他对影片节奏的全权掌控(拖延的技巧,玩弄人心),也佩服他对那些超现实元素的自然运用(老鼠、苍蝇、小猪、麻袋)。两人分饰一角,法国的那位的确不一般。政治局势的反映。嘲讽中产阶级的荒诞。SM的内核。神秘感。幽默感。
布努埃尔最后一部,整体一般,但开篇结尾精妙。相对于双人饰演女主,倒尤其喜欢“火车上说故事”这个情境设置,人物分布也非常有趣(作为大资本家的男主/叙述人、心理学家、法官、审慎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可惜导演后来似乎自己先把这个结构忘了。“老妪垂泪绣罗裳”的终场将主题(女性以欲望的延宕来翻转权力结构)揭示为失败(男主受骗后的愤怒无法推导出其对女主的爱情;而女主一旦将身体设立为最后的堡垒,也就注定了其最终的失败),于此同时整体背景里的70年代激左暴力行动也被呈现为无关要紧的失败。
对于爱情的弗洛伊德式解构,两个相貌性格迥异的演员同时出演一个角色象征着“矜持”与“放纵”两种性格并存的女性。朦胧,是人性的淡漠,是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关系,是布努艾尔强烈的末世哀鸣与对于恐怖主义的不安,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再来观看这部1977年的遗作,原来布努埃尔具有很强的先见之明
美丽的Carole Bouquet啊 布努埃尔情节性最为连贯的作品 神来之笔是用两位女演员饰演同一角色 用以表现女主角矛盾的两面性格 对人性或丑恶或懦弱的心理刻画直白得几近残忍 喜欢的就是那种紧张感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