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

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情绪是受感染的;塔可夫斯基的介质是环境,是外界本身。流水、烈火、镜面,氛围澄澈,光影绝佳,情绪却是难以捕捉的。我能欣赏美,但美并不都为我所爱。这类电影就像窥看他人的记忆,我能产生耦合感,一样也能产生排斥感。

《镜子》: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情绪是受感染的;塔可夫斯基的介质是环境,是外界本身。流水、烈火、镜面,氛围澄澈,光影绝佳,情绪却是难以捕捉的。我能欣赏美,但美并不都为我所爱。这类电影就像窥看他人的记忆,我能产生耦合感,一样也能产生排斥感。
大家都在执着于把一部电影“看懂”,用一种贯穿始终的逻辑去解释它。但老塔本人其实是反对破解他的作品的。在他看来:<镜子>=艺术品,既无思想、寓意、情节、发展、结局,也不该滥用象征。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因此任何对电影的解读,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投射。情绪直觉的触动与接近就已足够。
同样拍记忆:伯格曼的介质是意识,是由内向外的。浓重的混沌感,灵魂出窍,情绪是受感染的;塔可夫斯基的介质是环境,是外界本身。流水、烈火、镜面,氛围澄澈,光影绝佳,情绪却是难以捕捉的。我能欣赏美,但美并不都为我所爱。这类电影就像窥看他人的记忆,我能产生耦合感,一样也能产生排斥感。
与黑泽明最后一部《梦》一样,这是一部极其私人的电影,它是拍给自己看得。乡村随风起伏的树丛,城市公寓破败渍水的墙壁,镜子中一张张沉默的脸庞,被塔氏的诗歌和配乐晕成一幅幅如油画般的镜头。我们只能从中找到极小的一部分关于自己,剩下的属于千万影迷。
我认为这是最美的电影,像诗集,可以常常拿出来翻看。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行人经过此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波德莱尔
父亲死于35年的“大清洗”。大火象征战争。成年后的“我”始终没有露面和父亲的缺席不谋而合。片头少年失语和片尾我的呐喊相呼应。风代表父亲,无形却强大,联系之后父亲的梦中归来,凯歌高奏。母亲是水,圣洁,却被玷污。西班牙内战,悲凉的苏联飞艇暗示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二战,核爆,文革……
#重看#水的气息,火的热度,神秘扬起的风,犹在镜中,如在梦中;个体成长与历史进程的同步,撑起广袤时空,雨滴里的微观世界映照无垠宇宙;世事纷纭,时空迂回,只愿梦回童年木屋,打翻牛奶,目光流转过的静物储藏了父母相爱的时光。
叙事结构与色彩转换都自成一派,不过诗意影像本身比条分缕析的阐释尝试更具直击心灵的力量。风吹草浪,气球,消逝的热气,崩落天花板,小鸟抛上;浮空,火屋与奶罐倾倒同[牺牲]。| 老塔惯用元素总结:长镜,极慢推镜(常至特写),巴赫,骤雨&漏雨,水沼&水草,燃烧的纸/叶/房子,马,狗,苹果,镜子,神迹。(9.5/10)
黑白与彩色的闪回代表了战争与真实的残酷也有如彼此镜像之影~世界是镜像的也是虚幻的。矛盾的螺旋,心结的未解。没有人带你回到过去,没有人陪你老去,镜子里重重悲哀。
4.5。草场那一幕太美了,仿佛风与心之所向,不同身之所往。当记忆、梦境与此刻交相互文,灵魂得以充当唯一的真实,而自察就是这首以镜为题的诗。—“语言无法表达一切感知,它们太苍白无力了。”—是啊,所以你需要电影,所以我们需要你的电影。【在豆瓣标记的第2000部电影】
电影中老塔的自传元素并不能轻易地被按图索骥。相反,这些自传元素在叠加,交错等穿越手法中,宛如镜子的碎片一样,需要观众去拼凑。另外,苏俄前卫派Edward Artemiev的音乐跟电影中风起林响的场面结合得太完美了。PS:电影里有个穿帮镜头,难道老塔没注意到?
又看了一遍。伯格曼所言“宛若奇迹”,通片均是此感。依然只能仰望的作品。看到第三遍,终于明白了大概,忏悔的基调,伟大如斯!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诗意。老塔把父亲的诗转化成了影像诗,其实和“索拉里斯”讲了一样的主题,时间与记忆是人类永恒的命门,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人类还要做很多错事。可回首一生,与自己生命相交的一切组成了一生的记忆,这记忆无论清晰或者模糊,终究如同镜子中的一切,可望不可即。所以可以笑着流眼泪,所谓悲欣交集。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一个终极的梦,无法诠释。
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有罪的,如同衣不蔽体的肉身没有思虑,便无所作为,没有灵感,便没有诗篇一个谜,永无答案:在那无人为伴地方舞过,谁还能归来?我梦见了另一种灵魂,它有着异样的装扮:它一边奔跑,一边燃烧,从猜疑奔向希望,它纯洁而透明,像燃烧的酒精,转瞬即逝只留下桌上那枝丁香:永存于记忆中
真正的诗影像:对意象的终极呈现,一次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向意识深处的挖掘。如果“需要重看”是一种电影属性,那么《镜子》无疑拥有。塔可夫斯基用一部电影囊括所有东西(没有野心却达成效果),包括混乱的私人记忆、俄国的文化与历史。他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传体,方法是建立一套无懈可击的美学系统,而它最终表现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无法复制的梦境。电影在形式上非常自由,探索表达的边界、自我的存在——自我表达到极致并不表现为自恋,反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普遍性”。尽管画外音在念诗,但语言还是为影像让步。镜头成为电影中的幽灵,游走于整个时空。我感知到的是一种力,而非故事、人物或情感。它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因而难以描述。观众再次陷入迷宫,却无意寻找出口。理性之门紧闭的时候,知觉之门洞开。面对电影这面镜子,我们将看到什么呢?
绝对是塔爷最晦涩的一部。16个段落完全是把时间与记忆,完全以梦境和思维流的逻辑呈现出来,对纪录片的素材引用指向某种论文电影的方式。影片与[飞向太空]的主题和气质最为接近,有许多非常作者标签化的用法。
真正的大师之作,无法逾越的巅峰。色彩的运用、镜头的控制、诗性的释放,开头结尾,纪录片段,无一不感人,无一不散发着哲性光辉。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又为整部片子套上了一个繁复精致的神圣外壳。太棒了,太棒了。2021.09.28 塔可夫斯基受俳句影响真的很大,从这个角度上说,跟小津有同一种侘寂,只不过老塔又有一种骨子里的超自然力量。
黑白彩色分隔了过去与当下,梦境与现实,也传达了老塔对于记忆的感知状态。借助父亲的诗句外放情绪,用相同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镜子便成为了一种象征拼贴散乱琐碎生活点滴的介质,面对镜子的倒影,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被赋予了静谧的诗意,在轻风拂过的原野化成了永恒的眷念|若曾共舞寂寞,谁还愿归来。(9.5/10)
你说不复杂可我还是很费解.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上午7:49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上午7: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