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隐喻一窍不通,文化指涉也只能看出少许,但这色彩、构图和电影语言真的是美不胜收;花絮中的指涉介绍大有帮助;
Marianne Faithfull像朵花一样,上班途中听了一路的as tears go by~
《美国制造》中出现的黑帮,悬疑等元素表明戈达尔在戏讽好莱坞惊悚片的“起承转合”。《第三人》式的倾斜镜头与导演招牌性的红白蓝色调搭配同时出现在影片之中,它却以激进的解构主义探讨即将到来的消费时代的不道德性并在如今一语成谶,“美国‘便成了该文化的代名词。左和右是一样的,人性不变
喜欢里面大量的人物对白。可以把这部左倾电影看作是让.吕克.戈达尔向美国致敬的小礼物吗?女主角还是御用的那一歌,苍白消瘦有一对很大的绿眼睛,极其符合60年代审美情趣的姑娘
是个是文字堆积的垃圾,词典上是这么解释的。健身俱乐部。特定的音乐中,用同样的语气阐述相反或者无关的事情,并且人物呈现特定的位置,影像和声音的冲突。不相关场景,保持五至八个群众演员。
#法国新浪潮# “这不是血,这是红色!”德勒兹在戈达尔千言万语中挑拣出最能概括其创作特质的言语。而与后一年的杰作《周末》相比,《美》更像是戈达尔闲暇时漫不经心的一次练手,段落镜头与商标式的跳跃剪辑的交替使用尤现散漫。
尽管如此,戈达尔仍以反叛者的姿态将银幕内外所指与能指的一一绑定关系撕得粉碎,一种具象的描述让位于一种词义学上的描述,就如《卡宾枪手》中的“明信片”段落。这种对词义学形而上的兴趣还表现在凭空插入的空镜头中,观者一如回到原初的牙牙学语状态——“达达”,令人回想起先锋主义的《机械芭蕾》。
戈达尔在《美》中也近乎摈弃了粗糙跳动的手持摄影,改以定机位的单镜头段落,这或许也说明了戈达尔是名自觉不自我重复的导演,风格的飘忽不定与离题怪异的情节遥相呼应。
2022.12.22
7.0/10。①女主来到一个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法国小镇寻找她情人被杀的真相。②一种“混乱无序的浪漫”(正如又时尚又酷/美的女主到处找情人被杀的线索,过程中还因此卷入混乱的黑帮斗争)的氛围的营造:时尚、浪漫、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许多丝滑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营造优雅浪漫感);突然出现/停止的声音(配乐、飞机声、静音等);忽快忽慢的叙事节奏(比如突然开始大谈理念);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的剪辑;拼贴(画、打字机等)。③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属于展示社会境况(远)大于展示角色状态(或者说为了展示社会境况而导致展示角色状态的影像极其冗余),所以观感挺无趣。
戈达尔又一荒诞讽喻超现实的电影,浪费了一个半小时,我还自认为过得很充实。
Possibly the saddest film of Godard. Definitely the saddest scene of him — Marianne Faithfull singing the Rolling Stone, and interrupted by Anna. 再见,安娜。心碎过后遁入政治浪潮10年。电影里安娜念着,woman is the gateway to the unknown. 直男导演能拍出好的女性角色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女性当作神秘不可解的存在并报以尊重。
“这不是血,而是红色。”
右虽然愚蠢反动,但是左,已经被时代抛弃了……btw全片每一帧几乎都是构图教材
卡通片的传统,blank wall,色彩 ,多处对AK的特写————写给安娜的告白。片中两处借
Anna Karina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角色隐喻的是戈达尔)两人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Oh,Paula,我的缪斯,你夺走了我的青春。
可以历史的看,努力“看懂”;也可以艺术的看,保持“感受”;更可以尝试对话、表达性的参与,彼此建构与“完成”。
东西方的碰撞,新老西方的分合,是危机也是挑战,是有创伤也是创造,努力在各自陈述,也需要用力去听和自我反思。
戈达尔的红白蓝,美国抽象表现乃至波普的各种大色块,都在彼此彰显着各自“存在——老大帝国或老欧洲的温情脉脉与全新野蛮人的妖艳骚货是相得益彰还是水火不容?是明里互喷、私下不爽而身体诚实的交媾?还是意识形态剑拔弩张之后的不应期与娇喘假高潮?
通片的特写乃至大特写、定格与间离,如同糊在脚面上的蛤蟆或拉在裤裆里的东西——一个是吓不死你但有点恶心;一个是虽然恶心却以为是黄金!
一部戈达尔式的政治电影,跳脱、戏谑、令人困惑。难懂的台词,饱满鲜艳的色彩,潇洒自在的长镜头。用飞机、车鸣、枪响声盖过Richard Politzer的名字多到了有点滑稽的地步。随性、常常戛然而止的配乐。看这种电影的感觉像极了看同时代的现代艺术作品。
太爱摄影了!超pop art的感觉 加上wordplay 特新潮!只是太多政治题材了 要是不了解法国20世纪历史和各党派 这部电影很难看懂。
戈达尔在我这里再次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完美的间离。戈达尔对美国的不安。主宾颠倒的诗。各类对现实政治的影射等等。以及不停换装依旧被拍得很美的安娜,和as tears go by
最浪漫可爱的戈达尔电影之一;故事居然设定在近未来(可以这么说吧),作为某种对《阿尔法城》的反转和某种寓言/预言,我很喜欢。另外,居然能见到年轻的Marianne Faithfull!!!(尾声的音乐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看电影之前我刚刚在听,这是什么心灵感应 B+/A-(2023.1.15)
资料显示戈达尔的政治批判意识已经进入后期,而显而易见的是他终于不再把政见硬生生地搬进镜头里了,而是开始尝试耍一些小手段让电影内容更丰富一些,比如流行乐和他一贯喜欢用的漫画穿插其中,试图让电影的氛围更缓和一点,所以这一部看起来讨喜多了。(再一次被安娜迷倒了!)
80/100,执着于枪声的戈达尔,他也借此对美国文化展开猛如炮火的讨伐。色彩依旧鲜艳,字幕依旧有趣,剪辑依旧锐利,但他的政治表达欲确实一部比一部更旺盛了。
《美国制造》显然又是一部戈达尔的作者电影,故事情节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沉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疯狂表达欲望之中,浑然不顾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片围绕一个美丽女子的复仇,在爱情与谋杀、政治与战争的表象下,又暗藏了诸多极为发散的政治隐喻与文化指涉。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戈达尔。
这部电影是戈达尔与安娜卡里娜的最后一次合作,此后,两人分道扬镳,新浪潮的涛声也逐渐远去。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