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徒》:3.5 真觉得狄德罗这部小说该给布努埃尔拍。跟2013版相比,Ann…

3.5 真觉得狄德罗这部小说该给布努埃尔拍。跟2013版相比,Anna Karina真是完胜Pauline Etienne,其他所有角色都是陪衬,安娜的眼神又纯真又放荡,表演真心赞啊。2013版是配角更出彩,女主太稚嫩。“永远不要怀疑一个真心爱你的人”这句话简直人生最大欺诈之一。

《女教徒》:3.5 真觉得狄德罗这部小说该给布努埃尔拍。跟2013版相比,Anna Karina真是完胜Pauline Etienne,其他所有角色都是陪衬,安娜的眼神又纯真又放荡,表演真心赞啊。2013版是配角更出彩,女主太稚嫩。“永远不要怀疑一个真心爱你的人”这句话简直人生最大欺诈之一。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最绝的地方在于女主人公这种极力想要摆脱被当作性符号消费的命运到了不惜自杀的地步的纯真坚定的女性形象正是她无心侍奉的宗教所推崇的圣女形象,这一点在宣誓仪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誓言中要她为上帝守贞,然而华丽的婚礼礼服却彰显着这个献祭仪式的性意味——多么绝妙的讽刺。
影城1厅。4.5/5,字幕机一塌糊涂但片子真棒,一个虔诚到不愿假装calling的灵魂,如何被抛入规训的修罗场,如何以精神的纯真,暴露身为女性的“原罪”——没有成为主体的选择,只能是服从、把玩、训诫的客体。即便从修道院的实体走出,修道院仍然作为隐喻,投射在社会结构,“这件长袍已经深入骨髓了”,这种视野当然是历史性的,所以会有不断的牢笼构图,压抑的室内机位,风声鸟鸣的环境声,以及满篇灰冷中律师出现时的暖色。但安娜又演出了“故事”的肉身,是我看过她最有深度的角色,同时像是异教徒、诱惑者和受难的圣徒(感觉只有阿佳妮能演出来),无人与她同道,因为她试图选择不存在的选项。
In memory of Anna. 来自狄德罗原著的对宗教与社会的”控诉”多半都是观众想当然的臆断;所谓影片前半拖沓而结尾加速的说法更是天大的误解. 里维特真正发动了一场叙事的革命:最富戏剧性的、对人物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情节实际上都被隐去了,上一场和下一场之间省略的部分甚至足以再拍出一部电影来,我们仅能从只言片语中做些揣测;可被理性分析的”有理(rational)点”在戏剧时空的连续统内是如此稠密,可与无理点相比又是多么不值一提! 全片一直处于这种跳跃状态,故而整个剧作始终有布列松似的语焉不详之感. 单个场景内动作的剪辑点总被压缩、提前或滞后,造成一种断裂的突兀效果,配乐则带有武满彻似的日本味道(联系《巴黎属于我们》的印度风配乐). 对这部杰作的淡忘是不可原谅的.
想到文本是出自狄德罗的小说,就有趣味多了。狄德罗不仅是百科全书派代表,还是法国大革命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法国大革命之于路易十六时期的风格,新古典主义之于洛可可,想来文本无非是号召民众回归一种更具moral(道德感),其实并非是反抗宗教,更多是一种呼吁社会重构道德风潮,回归宗教信仰,对忠贞德行的一种赞美。对照,同时期萨德的《纯洁的眼泪》,就更有对照的意味。总之,电影很好地还原了狄德罗笔下的那种新古典主义的简洁之美。想来在68前夕拍摄这样主题的电影,法国社会处于一种风云变幻时代,当时年代重新对文本的解读,也显得有趣。安娜的表演也让女主显得可信。回归到文本,suzanne这个名字在神话里,也是纯情少女被老男人色诱强奸或者被偷看洗澡的女主,似乎从狄德罗为女主取上这个名字时,就注定了一场道德悲剧。
同名小说改编 虚伪慈母、变态虐待、不伦禁恋三座牢笼 盟友背叛、笞刑苦难、前路昏暗 被迫侍奉的天主 从来只是教廷禁锢人性的手段;4K修复 部分场景博洛尼亚的调色处理直逼恐怖片
他是说,世界上已没有地方适合一个自由的灵魂,想安静地爱上帝是徒劳的。
好看,甚至觉得这个时长不是里维特的正常操作,导致最后四五十分钟太赶了,以至于使用了很多粗暴的剪辑让人跳戏嘛,有种写作文洋洋洒洒几大段!准备收尾了发现格子没有了的感觉… 好像还是第一次看里维特如此线性叙事的很“正常讲”的故事吧,最后一个修道院的故事有点御法度的味道,内心的挣扎、信仰的飘渺、突然闯回失联已久的世界让结局成为必然。安娜卡里娜确实漂亮,是不是拍完这个和美国制造就和戈达尔离婚了…
你以为逃得过不明来历的掌控,只是逃向另一个更大的监狱,最可怕的是,原来追逐那一种生活也终究得不到自由,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1960年拍成的作品,到今天看来依然前卫,道德感走在钢线上,也是利维特很多第一次,彩色(虽然不明这电影为何要颜色),现场收音。后来,他正式走入现代电影
Father/father。Mother/mother。加注开场。个人自由。各种权力的施展。wedding gown,修女服,化妆舞会(dressed again!)。收尾加速。难得叙事线单纯的李维特…
沟口健二的调度对里维特想必是影响巨大,一镜一景的原则贯彻得十分彻底。《女教徒》这部令人震惊的作品的矛头毫无争议的是指向所有社会的机构。女主角掉入的一个又一个火坑几乎都是她家庭的各种演变,各个神父和修女院长都是父母的各个版本,因此才会被冠以pre和mre的称号。以家庭开始的各个社会机构对于个体的欲望无不施以压制,这就是典型的启蒙时期人权思想的着力点。而上帝在哪儿呢?情节里最富戏剧性的段落几乎都在叙事中被省略,一切都好像命中注定,好像是上帝在漠然地耸肩。
艰涩的丰收,里维特回顾展快点来。
活生生的一部恐怖片,卡里娜惊艳演出,电影不经意间从一个地狱到另一个地狱,里维特让时间快速地缓慢流动,摇镜中尽是绝望和无力,直到一切的感觉都消亡。
4.5;几乎是一部个人史,拍得古典端庄气韵无穷,然而又这般心力交瘁,在屏息凝视中体验又一个禁锢年代“一生的故事”。两段式对比其实挺明显,从被俗世和教会双重厌弃的蒙尘生涯,过渡到欲望和心灵在扭曲环境里的引导,唯一不变的是对自由的渴求,然而“自由”是一个诅咒,一个圈套,一句谶语。
全程令人不安的氛围,几乎从开场的隔断栏杆即预告着终局,恐惧吞噬灵魂,宗教信仰是她的铠甲和包袱。镜头运动满分,画框内的人物走位和景别改变悄然合一,人物的出画入画实现空间的流动,情感关系的构筑与塌毁一目了然。

Mon dieu, pardonne-moi.
很美~几番挣扎最后还是这样的结果,是宗教害了她吗,是欲望害了她吗,亦或是她命该如此。。。
★★★☆
大银幕拜过才明白本片诞生当时为何会引发巨大争议和风波;宗教是作为一个切入点,批判的是人性与来自社会对真实人心的压迫,真正善良、信仰虔诚的年轻女性,她的坚定信念反而是她的罪孽,任何不遵守社会规则的成员,占统治地位的阶层一定会让叛逆和“不服管”付出沉痛代价,她不管身处“地狱”、“天堂”还是人间,都难逃魔掌;里维特的冷酷、决绝、点到即止的风格,让那些滥用煽情和赘述的电影相形见绌;很难想象俏皮可爱甜甜的安娜为本片付出何等艰辛,倚着墙壁被撒旦“附身”的她不禁联想到同样“被着魔”的阿佳妮,银幕上饱受不堪忍睹折磨的她们,所承担的痛苦仿佛蔓延到了银幕之外的作为优秀演员所投入的巨大精神损耗;庆幸本片初次观影交给了一号厅,巨幕之下寒风猎猎,鼓点阵阵敲得惊心动魄
里维特真是符合我的口味
女主太好看了!
后劲儿太大,一路哭回了地铁站。She is not satan.宗教音乐曾经让我感受到平静,但也的确每每让我毛骨悚然。全片因为没有长段的BGM,除了修女们所唱的圣歌,风声作为环境声也尤为显著。在她游移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呼啸,在她徘徊时呼啸,在她被背弃时呼啸。唯一一次不属于苏珊娜的风声,响起在另一个被指认为魔鬼的她,疯癫痛苦、同样徘徊在长廊的时刻。
因为太能够预想到苏珊娜的种种反应和结局,所以看着她跳下窗子我只觉得痛苦像潮水般,有一下没一下,轻缓又不容置疑地击打过来。
身临旷野,处处风声。痛苦让人无法停止控诉。这是1760的故事,直到2021也没有停止。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下午6:24
下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下午6: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