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戈达尔√]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大概是声画关系,全片大部分时间声画叠用,而且声音的时态其实很微妙——很多时候听上去是内心活动,其实是回忆(这一点很像[小城之春]!)。不过在和视觉上就比较保守了,不再那么肆无忌惮地破坏电影语言(拍照和追车那两段拍得极好)。情节上有好几个叙事停滞的大段落,大段政治宣言式的独白或者辩论(不过拍得是真好看,室内调度相当精彩)。讨论的问题是法国彼时最尖锐且最伤痛的阿尔及利亚问题,影片被禁映也成为宣告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终结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他不说自己爱她,却输给朋友50美元
#重看#2006年初看;因为她,他找到了与自身恐惧搏斗的勇气;孤独感呈现在声画分离中,那些心不在焉的旁白脱离目前的、现实的、进行的事件画面,发展绵延成具有一定事件长度的心理活动;两次途经莱曼湖在时空形式上造成分隔,和心理转变相呼应;安娜卡里娜一颦一笑都如此动人!
播着海顿的音乐,在房间里面躲迷藏一样跳来跳去,再找一个摄影师来拍你,这个以后可以借鉴
对酷刑的描摹和Pickpocket当中对扒窃的描摹异曲同工,不过最终没有revelation。戈达尔算是把快pan玩到极致了。另,这片警句好多。
“Tell lies.” 不论技术问题与否,所有言语的声音完全被闷在第一人称的水平面下,环境甚至“国家”都因此被抹去了,一切政治话语也必然走向了虚无的自说自话。
电影是每秒24次的真实,戈达尔的谍战电影却是不带人间烟火气的虚无。男主就像忧郁多情的诗人,无论酷刑还是暗杀都执行得漫不经心。絮絮叨叨的旁白贯穿始终,传达着戈达尔对国家阴谋论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厌恶情绪。
一些“关键”戏份非常随意化的处理明显受罗西里尼影响
4.5。当知道这部电影紧接着《精疲力尽》之后,对美国类型片的贴近和效仿,亡命鸳鸯和阴谋论的设置,黑白摄影,这些都有了解释。个人很喜欢,也再次证明戈达尔对影像控制的活力需要观众对电影/影像有一定的宽容度才能去理解和欣赏。以及其中戈达尔对时局和不同意识形态冲突的见解,现在看来仍然很犀利。“革命”一词从内容到风格贯穿一体。
实际于1960年拍摄,是戈达尔导演的第二部长片,第一次和安娜卡里娜合作。可能是最早涉及这一敏感局势的电影,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次年才解禁上映。后期配音,有一些场景没有背景噪声。很多快速摇镜换场,或者用镜头近处有路人快速走过完成换场,
掉书袋式大量引经据典,台词中提到许多法国近当代诗人、作家、社会名人,对各种音乐家风格的评点,还有引用列宁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籍。甚至有一大段“停滞的时间”,直接让男主代导演宣言政治观点。
@Gene Siskel Center. Signature panning shots, long takes, handheld vrit, voiceovers, meta-commentary. Really don’t mind the political overtone – Sohar is an effectively ambiguous character…think Apocalypse Now. 安娜的侧脸:正如刘同学说的,照人像照好是需要有爱的。
画外音、音响与音乐的辩证关系、跳接……
政治与爱情是戈达尔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主题,前一秒还在激情演讲要警惕民族主义,下一秒就耽溺于卡里娜的眸子里,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诠释电影这门一秒24帧真理的艺术,不管是跳接还是横甩,都是他的方式。
Photography shows the truth. Cinema shows the truth at a rate of 24 times a second. (But I am such a fool unable to discover the truth.) / Did I feel happy because I was free, or free because I was happy? / I don’t agree with nationalism. We should defend ideas, not borders.
A real man’s film
martyrdom with film noir style
你问我答,定格成刑。精疲力尽,牺牲成卒。
《小兵》是戈达尔的第二部电影,但它直到制作完成三年后才上映,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戈达尔的政治观点在不断变化,而且他在事业之初还没有公开他的政治倾向。所以,虽然这部电影是以政治为背景的,但几乎可以明显看出它并没有真正的政治方向,就好像戈达尔正在把他的不确定性转移到人物和整个电影中,这也是戈达尔不太冒险的正式实验之一。线性叙事结构为影片创造了很好的节奏,并且通过主角的旁白叙述讲述,并探讨了恐怖主义、政治、理想、战争、爱情和死亡等主题。最重要的是能让你五分钟爱上安娜卡里娜。
初看只觉得是用上一部的拍法讲一个间谍的情感故事,看到片末男主角一番强有力的价值输出时一下子震撼到我,不仅是立场的契合,还有绝伦的调度和极其有趣的视觉语言。“如果你不做任何事,你也会因此下地狱“、”还有比不被征服更重要的事情“,那时的法国面临阿尔及利亚战争,当下战争的影子也若隐若现,希望主角的悲剧不要成为我们的悲剧。
看了其他人的短评才知道原来这部60年就拍完了,因为一些zz原因,1963年才公映。作为精疲力尽的续篇,导演zz上不妥协,把电影当做zz宣言手段,对女人爱又不信任的主题继续延续!戈大爷的电影拿掉对话,仅凭镜头和配乐也是极好的,非常有街头摄影的感觉,令人目眩神迷。可戈大爷偏偏又那么多话要说,好好的一个导演偏偏特别喜欢言语输出,所以戈大爷的电影一遍是看不懂的,或者说至少得遍看遍做笔记,还得复习一下,才能更好的理解!男主以回忆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男主夹在两派之间,未尝不是戈大爷的切身感受,可以说为他和特吕弗新浪潮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他与安娜卡列娜之间的关系,不屑深爱教导质疑厌恶,没想到女主那么爱他,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安娜头顶蓬蓬一些更好看,贴头皮的造型不是太好看!他的镜头曾深爱着她!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