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请战,被革职在家。刘步蟾趁机在军营做戏给水兵,诽谤邓世昌畏战,水兵们将信将疑来到邓家院子,一曲忧愤的十面埋伏从卧室里传出,水兵们顿时就明白了,邓大人还是邓大人。这一段院中闻曲,特别动人,隔窗看影,闻曲会心,久违的中国式的浪漫主义。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了历史,以便突出人物矛盾,但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影响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这部影片贬低了李鸿章刘步蟾,突出邓世昌的伟大,有失公正,让我说,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
一句”撞沉吉野!”,气势何其恢宏,气志何其壮烈!可惜政府不争气,长使英雄泪满襟。政府太弱注定是个悲剧!7.5
这是真正的大制作。隔了五十多年仍旧觉得是大制作。这才是真正的李鸿章。各位不要再被走向共和欺骗了。越早的电影越有接近真实的底层群众和封建官僚的模样
北洋舰队一百年前就此覆灭,今日的中国海军不知道会不会出现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闻该片邓世昌扮演者李默然老先生去逝,怀感童年观看此片时为之嚎啕大哭,莞尔,愿老先生走好。
那年头,看了这部,哭着喊着要去当海军!!
“邓世昌是来拼命的”“开炮啊”“太近了”……艺术和情绪感染力极强的中影经典。虽然片中主要角色来自投拍方长影厂的固定班底,比如浦克庞学勤李颉周文斌方化,但最出彩的两位反而是从辽宁话剧团请来的特邀,演邓世昌的李默然与演李鸿章的王秋颖。一正一奸,一热一冷,极具张力,统辖全片,更神奇的是居然靠着许多大特写镜头做到的!为什么神奇?因为这本该是电影演员的专长。两处用典:一、邓世昌深夜抚琴十面埋伏,情绪激昂,曲中弦断,貌似用力过度所致,隐含意思却是在仿古伯牙叔齐,代表了这位北洋水师的军界精英与屋外聚拢听琴的水手们(人民群众无产代表)消除隔阂互为知己。二、渔民父女的角色构设疑似借用了京剧经典曲目《打渔杀家》的萧恩(其实就是阮小七)父女。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女儿划桨,父亲掌舵,智擒东洋特务交付致远号!
每次看都热泪盈眶
福建XX团逼的我给这片打五星。
最后没撞到真是惋惜得内牛满面
1983年,初三最后一年的班级新春联欢,受哥哥影响,我一人扮演N多角色,邓世昌、方伯谦、丁汝昌、王国成,出演一个自创的节目《庆功宴》,多年后静静观看电影,仍心潮澎拜,电影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让时间不朽。也许感动并不源自电影本身,而是源自初看电影时的自己,2012年3月11日。2022年5月23日又看了一遍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屡次请求对日作战却遭贬黜,因两国开战被复用后在黄海海战中率领官兵殊死奋战、以身殉国。李默然老师塑造的邓世昌令人难忘,“撞沉吉野”的情节相当悲壮。电影缺点是出于艺术性对史实进行了改编(譬如以讹传讹的“撞沉吉野”),部分角色过于脸谱化。
映象最深的莫过于邓世昌在战前弹的《十面埋伏》——“银瓶乍破水浆迸!”其实这片子我居然看得热血喷张,看来我还是个热血青年……呵呵!
半夜少儿频道看的,爸爸都在说你还看的津津有味的。他说他们小时候连台词都背的到。
谁能想到,多年以后玩#战舰世界#,每次撞船的时候,都会想起他,“致远号”,冲啊
对照《1894甲午大海战》,我觉得1962年这部更好。虽然当时古装片的表演方式,今人可能不习惯,但在剪辑、叙事和场面调度,包括打光等细节却都不错。我的教育中真没听过”邓世昌”,和同学讨论之后才明白。洋人和日本人都说中文,一下子看得我糊涂了:)
海战规模如今看来是单薄的,一次方伯谦不放炮还挂白旗,炮兵自作主张赶跑日舰,自己领功却把炮兵开除,然后是邓世昌屡谏开战,上至西太后、李中堂,下至芝麻小官一概阻挠,甲午一战炮尽穷追,迫得日寇纷纷跳海,其威武之势,反衬了败类之嘴脸。
李默然话剧演员出身,肢体语言和表情都很戏剧化,在电影里有些夸张,但胜在正气凛然。这段历史后来还有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感动到我。
在领导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李默然已经没了 不会再有第二个邓世昌!。。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