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姑娘》: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

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观赏、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样,被拿来当做“东方”保护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创造性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坏,是打破自己的东方想象。

《中国姑娘》: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观赏、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样,被拿来当做“东方”保护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创造性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坏,是打破自己的东方想象。
研究文革,学习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输出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不行的,传统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观赏、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样,被拿来当做“东方”保护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创造性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坏,是打破自己的东方想象。
漂亮的文艺青年们学毛选搞暗杀拍战斗电影 最后成了被招降的中产阶级 其实 革命这种话语体系 都是有闲的青春才能支撑的
戈达尔这不安分的左派分子永远这样狂热极端,而他的天才之处也令普通人和其他新浪潮导演难以望其项背。越战泥潭,萨特无望,苏修难堪,一群法国青年将目光投向东方。跳切,絮语,毛语录,三原色,革命就是恐怖,1967一语成谶。
戈达尔转入政治电影时期的标志性作品。1.对巴黎毛主义者狂热活动的描绘预言到了68年的五月风暴。但戈达尔的激进立场与电影本身又有距离,电影更像是对过着资产阶级生活却空谈革命的青年人的讽刺。这也是戈达尔的左翼电影难以逃脱的内在矛盾,而激进实践又会沦为恐怖主义。2.作为论文电影,手法基本与新浪潮时期相同,五花八门的间离手法,中断声画的黑底三原色字幕卡,对图片和字词的拼贴,声画分离与媒介自指。3.各式自指/自嘲/自批:语言——三原色吃遍天、(演员们)将政治与戏剧/现实与游戏混同、重新把语词看成材料与声音;擦掉一黑板的作家名,仅留布莱希特;直视镜头的摄影师;每次打板瞬间画面都被大叉否定/强调。4.对国际关系的游戏式扮演:国旗眼镜,玩具飞机大炮与超级英雄漫画,红宝书掩体与变形收音机枪,箭射名人照片墙。(8.0/10)
其实这一部里那些本来很经常让人出戏的戈达尔的标志性的跳接、乱配音乐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敛,只是在前半段的小组学习段落配合了一些,以展示年轻学生关在屋子里就想搞革命的荒诞–但戈达尔不是取笑,是真的在思考左翼思想的未来可行性,这一切发生在68前夕就说明了很多。火车上的对谈很精彩
法国左派资产阶级青年的茶话会。将时政与红宝书做艺术解读,使得文革的残酷变成了隔岸观火的荒诞与幽默。戈达尔早期总喜欢用极强的形式主义来进行抽象讨论和拼贴,比如复制了一回《群魔》中革命青年的自杀等等。当时有的西方社论将红卫兵与垮掉一代相提并论,或许也是这些文艺青年误读的激情来源吧
所以说马克思和毛泽东才是真朋克,漂亮的中国姑娘永远也到不了北京。
真正有革命价值的部分还是关于影像与声音的组织策略。戈达尔的色彩审美太fashion。火车上关于关闭大学的对话以及那个结尾,透露戈达尔对毛主义的反讽游戏心态。“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翻成“revolution is not party”,意思始终差一点。
从头笑到尾,分明是一部把法国极左青年黑粗翔的片啊。什么蒙提派森,什么Zucker兄弟,什么周星驰,戈达尔才是真无厘头祖师爷
所谓的“高贵的背叛者”们。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背叛也许只是一场青春夏日的心血来潮的游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待这场游戏的严肃程度,日日夜夜朗读小红书,每日开会分析路线问题,清算修正主义的队友,商讨革命的方针,上演情景喜剧展现60年代各个国家对待越战的态度(这一段是最有趣的)……同样,没有切实的苦难作为支撑,这一切也只能是一场游戏而已。但我并不觉得戈达尔在讽刺什么,我看到了赤诚,以及真实的红色之梦的破碎,即使“中国姑娘”的美好想象本就是一次严重的误读和欺骗。电影上映的第二年法国学运爆发,足以证明戈达尔如何深刻地融入并理解着那个时代。
这部电影要演示的是:一旦被拉进日常生活之中后,马克思主义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姑娘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戈达尔为抗衡形式化的感知,便必须加入那些我们平常所不习惯看到的影像。(黑、白景、错格、场景。)
2018年第一部,暴露摄像机与场记板,直接展示其假象和矛盾以及模糊的政治观,颜色美学继续统治每个影像,瘫倒在大红椅子上的利奥德对立于大喊小红本的利奥德,混乱的“自杀”彩虹,从方方面面戈达尔都继续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题目是误译原本应指中国的或中国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中国姑娘。戈对电影的喜爱可能是作为一种可被动用的表达媒介而非电影本身因而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后迅速放弃电影性诉求 这种倾向在68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尤其是大段对话和面向镜头的直接演说 这种戏剧性的对直接呼喊与说教的追求在这里借助毛主义社团达到高点 不仅突破了60初的小可爱文青也超出了男性女性里在马克思和可口可乐之间徘徊不明的态度。毛的主义与毛的实践现实在法国知识青年那里始终是断裂的 在这里简单纯粹而又明快的色彩组合带来一种韦斯安德森式的毛 一种内在矛盾不断扩张以至于变成纯粹的思维体操 毛的语录毋宁说成为了一种陌生视角的新诗成为了第二世界青年突破第一世界冷战的出口-既是情感上也是实践策略上。必须被当做第三电影集会观看激起讨论 复兴批判美帝的动力
这种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对于Godard是非常贴切的主题。不明白为什么而革命的年轻人被充满情绪的标题鼓动,这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的写照。火车对谈尤为精彩,刚开始一直作为摄影机主体的男人处在被动应答的状态。但由于理性占了上风,原本主动的女学生反而被动受制。戈达尔还真的读毛语录,且很仔细。
不光共产主义者在演戏,只要是有目光在才存在意义的(包括自己的)。于是爱情也属于此。词语带来一切。爱情来自对词语的误解。“一个词语只意味着它之外的东西”,这是个没办法的事情。戈达尔的青少年也不只是青少年。总是把法语运用地太厉害,难懂。西服废墟玻璃门妓女,硬是要敲门所以造了门。可说大却又不那么大。实际上和罪与罚接近,但不如陀氏。是新了些,手法也好,却也不如。没浑厚起来,停留在喜剧和哲学浅辩论。陀氏年轻人,几句话,人物塑造成那个样子,他的智慧性格理想历历在目。虽然这不是唯一目的,却是一种高度。(这样的瞬间戈达尔倒处处都是,真好的,但是整体。虽然不必是崇高)(也许是因为没点出梦与梦的相同本质,可戈达尔又不可能不明白这点。以为没必要点吗?还是认为世界整个是废墟?像他的电影?是吗?
我每次都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但还是被戈达尔击溃
一群法国学生拿着红宝书纸上谈兵,还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最终在自杀与分裂中解体。许多跳切去表现思维的混沌,配乐仍是戈达尔式的,间离效果也很突出。戏剧性的是,来年的五月风暴让本片的口碑翻身了。法国学生暑假都是这么过的吗?也忒猛了。
法国文化中心,看了戈达尔的[中国姑娘]。不得不说,放映室里的冷气要比电影刺骨多了。(笑)戈达尔的电影得补,这没得说了。剪辑运用的简直不能再天才,片中大段大段的对白完全可以写入教科书,就连那首魔性的“毛毛毛”都可以无限循环。(笑)
字幕捉急。荒诞喜剧,其实是对当时学生信仰模糊的纪录,并没有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火车上的一段是精髓。时不常插入蓝白红字幕,文法上跟同年的《周末》有很多相似之处。
7.5/10。①很有趣的片子,指向的是一种“把革命当玩”的氛围(从台词上把革命和戏剧等同起来以及多次强调布莱希特等线索也可看出。btw,这并不意味着戈达尔在嘲讽这些学生,他是很中立的在观察这种氛围),渲染技法如:大量共产主义语录的念诵;关联甚微的剧情;突兀插入的字幕卡;多次插入较浮夸的戏中戏;间离的(古典)配乐;时不时突然插入的图片(包括照片漫画等)与字词;高对比度的颜色(配合故事与其它影像元素制造了一种刻意的符号感与不真实感,从而让角色们的革命更显得像玩);角色们很少直视摄影机(削弱观众对角色的共鸣);多次故意暴露摄制团队。②可惜影像的玩劲不够大,而且有时候气氛太认真。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上午7:34
下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上午7: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