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

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

《四百击》: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
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
三个一组的长镜头,简洁干净。巴黎街景。小孩子在抄写,写错了撕掉一页,墨水污了再撕掉,越焦虑越出错。罚站,撒谎,逃课,偷东西,Antoine。孤独或者迷惘。要命的长跑,摆脱掉追他的人,一路奔跑,朝着大海的方向。浪潮来袭,但除了海再看不到其他的了。也许,争取自由的代价,就是失去自由。
当我们无法去尝试了解孩子的内心,“教育”就是一种伤害。
安德烈巴赞、簿本弄脏撕了又撕的孩子、多面镜子前模仿母亲化妆的动作、离心转轴游乐场、体育课上越来越短的队伍、巴尔扎克、明明已经注意到他脚的好友父亲、小红帽与大灰狼、幼童们的笑声、牢笼、泪水、自卷烟、被囚禁的孩子们、奔跑的长镜头、大海……
最厉害的少年电影。逃课路上看到妈妈和陌生男子接吻,对老师谎称妈妈重病将死,偷打字机跑过鸽群,在囚车上无声泪流,供述自己的经历是神来之笔,逃出少管所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在从没有见过的大海面前止步,露出茫然神情。电影不去讲少年成长,它只是真实地再现最顽强少年的不被理解的最孤独的时光。
特吕弗的13岁,一段不得不撑过的艰苦岁月。最后大海边的一个回眸,就开启了法国电影的新浪潮时代。好久没看到这样泪流满面的作品了,就像被一根尖锐的针扎出了成长痛…
瞧,你要有本事来讲自己少年时的故事,才能美化成这个样子。你要是没本事自己讲,让别人来讲很可能就是某期法制节目的失足少年忏悔心声了
第一部特吕弗。观感像清水一样干净澄澈,回味却浓烈如醇酒。中国问题少年闯的祸不会比这少,受的委屈也更加普遍和残酷,而有趣的是,他们之中也没有人在成长过后像特吕弗一样,为曾经的自己、更多重蹈自己经历的人,书写一个释放的故事。没有任何一件叛逆之事,是为了叛逆。→20.1.18 时隔五年重温。年前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告别资料馆的旧椅。记忆里留存的一直都是面向大海的他,这一次才把最后被定格的彷徨刻入脑海。可能因为那时我还没远走,而如今远走的我依旧彷徨吧。资料馆。
每个诗人的生命中总有一刻,他挣脱了他的母亲,开始逃亡
忘不了那撕纸的娃
法国电影新浪潮开山之作,这片真的不文艺。
这种苦闷不被理解的孩童电影从来就容易打动我,何况是特吕弗如此细致体察。一次次逃离与被抓的循环是困兽之斗,每一个体都不被理解,每一个体都追逐自由,而他者的自由是自己的桎梏。特吕弗的半自传体电影,可以看到他对电影的热爱,片中出现多次安托万看电影、木偶戏的场景。
影像的质感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而靠近二十一世纪(想知道原因)。藏着太多令人感叹的细节。配乐用得极其巧妙。除了那个奔逃的结尾还被一家三口一起去看电影的段落打动。故事在开头的铁塔就已说清,我们远望、我们靠近、然后逃离。青春片的世界实在是比自己想象中大太多。
即使逃向大海,也没有出路。/200118AF 只记得那两场戏,再看也是只有那两场戏
分不清是看似轻松愉悦的表象下涌动着无力的绝望,还是枯燥沉重的现实中也有一些让人得以喘息的愉悦瞬间。
晨跑、偷牛奶、奔向大海,几段跟踪长镜都令人记忆深刻。个体淹没于群体,个性屈服于强权,毫不留情揭露了当时僵化保守的社会环境。挨过四百击的孩子不一定会成为健康听话的儿童,但一定会埋下阴影的种子。
学校、家庭、一切,都是逃离的理由。“四百击”,拼命朝着象征自由的大海奔跑,却不想更加寸步难行。巴黎在特吕弗的镜头下显得格外美,音乐也非常赞。(TLF这版MiniSD字幕不大行啊,还好某些人看了几十遍了吧自带评论音轨。。)
当时看一本电影书推荐的,知道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及代表人物特吕弗与戈达尔,知道了四百击与筋疲力尽。四百击最打动我的是小男主角逃学看到妈妈和别的男的亲热,晚上回家睡觉的时候听着父母之间的唠唠叨叨独自掉眼泪。小时候父母一吵架我也是蒙了被子偷偷的哭,因此造成了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感,不想长大
那难忘的长镜头…
特吕弗处女作,法国“新浪潮”开山之作。主人公安托万接近特吕弗的自传映射,与本片内容和形式一样的先锋而载入影史。影片叙事真实简洁,质朴有力,配乐动听,最为人称道的是对长镜头的大量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撕纸的男孩,旋转游乐机中蜷曲的身体,偷牛奶,跑操时的溜号,跑向大海。(9.0/10) | 20221224法国影展大光明大银幕重温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日 下午8:15
下一篇 2023年7月3日 下午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