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电影院不要把空调开那么低了,我还以为我在看冰雪奇缘。
其实是能看得出导演对视听氛围构建和角色心理外化的构思和执行能力,尽管比较零散细碎,还没能成为统一连贯的整体性风格,但单拎出来每场戏都很能打,也是得益于整个制作团队(单是声音指导就坐拥杜笃之+李丹枫),让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昂贵(很羡慕了)。可以想象如果是个更小体量和规模的项目,最终效果或许会更好,尤其他这个方向是欧洲市场以及戛纳电影节想要在东亚类型电影作品中探寻的风格化视听尝试(评分掉那么快再多说一句:无论再怎么不完美这也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Cinma)创作,比一年内大多数国产电视质感院线片都更值得去电影院看
新人导演驾驭这样的卡司、体量和类型,最终效果非常好了,在大银幕上看,好像是一部成熟的老电影。尤其是能在众多前辈参与的情况下依然保有自己明确的导演风格,在影像和声音方面的设计特别突出,搭建出了能够支撑起所有情绪、氛围、触感的类型框架。在一众依靠剧本杀出重围的新人导演里,这种完全属于电影属于大银幕的导演,值得更多的鼓励。
确实是Wild Bunch喜欢的那种中国电影,虽然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导演意识非常强,声音尤其出彩,一直用声音去还原男主角在极端情境里的极端情绪。这部电影表面上是用类型片化的犯罪故事来包装,但导演的野心却在如何借助视听技巧去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他用男主角的回忆重新构建叙事,用情绪来主导故事,重回记忆现场,湿热的环境,低照度的摄影,霓虹灯色的打光,加上时刻跟人物心理变化同步的声音设计,都在强化导演一心追求的那种风格化的叙事。片子跟《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个类型,不过刁亦男雕琢于复杂的视听调度,温导是如何用视听技巧手段去辅助并强化叙事。对于这个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视听语言探索永远比故事更好看。当坏猴子遇到这样的新导演,化学反应还是挺奇妙的,宁浩竟然让新导演这么玩。
亚热带潮湿躁热的广州与暗红色调里的噪点,视听是享受,坐在第二排仰着头更容易恍惚。为了去看张艾嘉,果真,好到不留痕迹,完完全全融化在角色里。也真的好美好美啊…那件非常港的连衣裙,午后闷热的房间,呼吸间的韵味,你知道我有多想同她暧昧。
似乎银幕上很久没有出现这样无法定义的女人了。五六十岁,有过家庭,经历过失去,某种寂寞的欲望感蔓延在每一处神态、眼角、发丝,却似乎唯独不悲伤,“我哭不出来”,或许装着隐秘的心事在生活,让人忍不住好奇又猜不透她的过去。只有孤独,怎么可以一个背影就看到孤独的具象,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旋律随着她一次次出场,最后真正地落到她身上了。
只是似乎不能当犯罪悬疑片看。电影一八年拍完等了三年才上映就知道,是不是也不能怪故事不太完整了。
标记想看的第800天,千呼万唤始出来,片名、风格和氛围最亮眼,没想到张艾嘉会是这样的,潮湿暧昧,皱纹、发丝、衣服的质地都是韵味。彭于晏瘦脱相竟然比健身房里的样子顺眼。如果章宇演彭于晏的角色,彭于晏演王砚辉的角色,仁科演章宇的角色,是不是也很好玩,叙事可以再打磨。看到王砚辉的时候突然笑了,国产犯罪片定律之一:必有王砚辉,他一出现就觉得亲切了,期待早日组成王砚辉犯罪片宇宙。
我只想说,这个片值得一个戛纳。IMAX大银幕观影,是我今年以来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最大惊喜。黑色电影的味儿太正太纯,this is what we call CINEMA man!电影前面部分,彭于晏和张姐的情节稍嫌俗套和平吧,但是整体渐入佳境,枪杀线出现后,真是完全吸引我注意力。上世纪90年代混乱飞地的广州,凶悍冷血的杀手,带着致命钱财疲于奔命的男主,美术的还原感以及摄影呈现的电影氛围太厉害了,甚至让我联想到第三人和M就是凶手。各种街巷枪战都拍的很好,还有最后一段在红白蓝塑料棚的街市里的追杀戏最是精彩。剪辑也很有想法,时间线倒来倒去但却不失清晰。更难得的是,这个片不是装腔作势的空洞霓虹灯美学,里面还有很鲜活的广州市井人物的呈现以及几处好玩的冷幽默。也许剧本的前面部分和人物塑造可以更好,但温导是真的会拍电影的人,值得大银幕观看!
氛围到位。但我想看相差二十岁的风韵美寡妇和健硕修理工汗津津的暧昧故事(。
80/100,承继着新黑色电影的灵魂,从湿热的雨林地貌延展至色光斑斓的旧城景观,困兽怒吼般的底噪环绕乏力的躯体,带来持续而均一的审美体验。当然是感官体验压过叙述的电影,困乏、失聪或眩晕得已被风格化呈现。又恰是因为南方难耐的燥热,巨大的不安才嬗变成幻觉驱动着人前行。
结构虽然是碎的,但情绪是饱满的,带着后劲十足的余韵和回味。只是拍电影应该更像是盖楼,而包括本片在内的中国新晋导演里太多搞室内设计的。
网友也太严格了吧,这片故事是简单了点,但绝对称不上烂啊,而且它在视听,剪辑,美术上都做得很棒啊,加上犯罪片的壳子,在我这起评分就不会低,我真心希望这种强视听的华语片能多点!
远超预期,想到琳恩拉姆塞,焦点牢牢锁定人物,周遭近似雾化,然而布景如此细致,对视线形成占有般的抢夺,正如强压式的配乐剥开后露出极为丰富的层次与肌理。
是种种蛛丝马迹补足人物的画像,却又终将陨灭。叠化镜头的消失意味着团状的时间变为线性的,选择题简化成是非题,生或死,爱或恨,达尔文或弗洛伊德。
果真是这样的,当电影中出现一把枪,不是用它杀死,就是被它杀死。
3.5,影像风格很有特点,叙事上省略了很多背景,但是在主观的回忆里这些事也没有那么重要。听章宇唱歌,看彭于晏打架,在夏日里看电影,都刚刚好。
1.一部为大银幕而生的惊悚犯罪片,高风格化,强视听体验,尽管文本非常简单,但将主人公多年后的回忆、梦境与想象重新编排与剪辑,以男主的罪疚感为锚点,故布疑阵,乱序+碎片化的意识流叙事非常有感觉。2.摄影、用色与布光丰富多样,既有躁郁的霓虹美学、红蓝绿对比色,又有回忆场景的过曝与昏黄,还有表现主义式的可怖黑影,但绝非随意杂糅,而是精妙搭配。3.漫长的叠化比重不低,营造回忆与幻梦质感,还有大量浅景深虚焦与特写,暧昧,迷乱。4.混音极为优秀,除了强化的音效(几次枪战、斗殴戏也因此特别吓人)外,喧闹、嘈杂的混合环境音(风扇、火车、施工)或主观性声响也烘托了酷热到让人压抑上火的炎夏氛围。5.还原1997年的广州,如此熟悉又陌生(车站人工广播“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这也是看国产片才有的感觉。(8.3/10)
“以为丈夫是死于自己的谶语,以为儿子是死于丈夫的醉意。害死老梁的包回到自己手里,撞死老梁的人也救了自己。这世间的人盲也不盲,时而看得见火车站储物柜里的诱惑,时而看不见蒲葵树下埋着的良心。涉水去寻一张启事,找到的是夜不能寐的原因。记不清为何犯罪,只记得路口老牛凝视的眼,夜里不眠的歌。”
海报很吸引人,是一部氛围感>故事感的电影,因为海报期待了很久,看完没有太多惊喜,故事多以彭的角色展开,可惜他是木桶最短的那一片,片中人物关系和心理有太多可挖掘之处,太多重叠的剪辑可以用来展现这些,不过想想那样又似乎太煎熬和确定了,没有了片名往事俩字的缥缈感和朦胧的真实感…期待导演后作…也期待章宇演员转行做歌手(越来越爱唱啊…)
低矮的房间,转动的排风扇,晦暗的灯光,导演营造出的这种气氛和电影中人物情感的疏离搭配得恰到好处,话都不用说太多就已经很明了。电影的前半段充斥着一种宿命感,比如开场一个游离于主线外的小事件——一头牛挣脱了绳索,接着我们会发现这个小事件间接改变了主角的命运,正如电影中张艾嘉说的一句话,“可能没跟他说那些,他就不会死了”。电影进入后半段,原本属于彭于晏的主视角先后转换到张艾嘉和王砚辉的角色身上,原以为的事实真相被打破,更多的信息被带出,节奏变得明快,猫鼠游戏般的追逐让人紧张之余也不乏黑色幽默的情节,是悬疑片该有的样子。
新人导演的处女作还是挺大胆的,透过视听语言把故事“重新”讲了一遍,画面讲热带,剪辑讲往事,暴力和霓虹光是统一的。有模仿痕迹,但是可以看到在技巧上还是有自己的东西在。张艾嘉和王砚辉的确是会演,梁妈那点到为止的暧昧感对张艾嘉来说太有韵味了。如果没有一些场外因素在导演应该可以发挥得更好,希望以后也可以学会做减法。
打五星是因为彭于晏。说回整部影片的话,确实不是商业片的路线,时间线很跳跃,镜头也是比较近。彭于晏一直在“被溅一脸血”,就没干净过…
从《南方车站的聚会》到《热带往事》,审查制度的存在解绑了犯罪与悬疑的自然结合,过程与氛围取代了真凶与结果,使得黑色电影成为可能。视觉性高于文本的《热带往事》创造了一种热带蒸汽波的电影版本,超真实的伪胶片质感重构了90年代的广州,成为人造人的神秘主义叙事。逃跑的牛是“罪”的代偿者,在它的给予被享乐主义地拒绝时(拒绝人对于上帝的债务偿还),无法达成的神学叙事令老梁的罪在王学明混杂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圣徒忏悔之中出现,作为真正的罪者的能指降生于他的模拟与召魂之中,当他如同《死吻》结尾的私人侦探,从柜中取出一个不属于他的包裹之时,一个运动-影像的强度被放出,罪责终归需要某个人代偿。在王学明结尾的奔跑之中有一种(尼采式的)基督的高傲,如果刁亦男的男性力比多是赛博的,那么温则是宗教的,甚至是越界的。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