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列车长早已看透了一切:他们都是凶手!
没看过原著,看了1974年老版后就更理解为什么挺多人对2017年新版不满:虽然新版卡司阵容于我有惊喜,但却没有老版演员与角色那么契合,故事的悬疑推理部分也没老版细致精彩,让我意外的是“颇具仪式感的还原谋杀现场段落竟然把我看流泪了”,阿姆斯特朗一家人是要有多善良多让人爱戴才会有这样的复仇?
早知道字幕这么差,还不如看国语配音的了,他们说话太难懂了!
74年版。经典的回顾。59岁的英格丽褒曼凭借那段露馅对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美人都有暮年,唯有技艺永存。侦探,负责案件的真相。抓人,是警察的事。12,是个诡异的数字。当一列列车,出奇意外地拥挤时,故事已经开始了。
【B+】吕美特真是拍这种封闭场景多人调度电影的大师啊!电影没有将观众带入侦探视角作为参与者,而是作为第三方的旁观者,感觉还蛮特别的(也有可能是我见识少)褒曼的角色太突破了没认出来ORZ,拍摄方法完全是老派的,整个侦破过程抽丝剥茧流畅又沉稳,很好看。(短评第一条有剧透别去)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都是本格推理的代表作品,抽丝剥茧直至破解悬念,过程值得反复回味。结局极为震撼,阴森的闪回缔造了毛骨悚然的气氛,神奇数字12,正义的复仇,伦理的杀戮。群戏大师悉尼鲁迈特执导,卡司也星光熠熠,唯一值得商榷的是阿尔伯特芬尼塑造的Poirot,扮相、举止、神态、口音都十分诡异。
非常不喜欢Albert Finney诠释的波洛,对于其他几个大腕的表演也无爱,原著中12人应该是个整体,而不是秀演技大赛,这点2001版和2010版做得都要比这部成功。
其实这个波洛也有点……过分滑稽。但总体上把握住了——国际感。最早的绑票案发生在美国,才能在一个屋檐下聚起这么些异国人士,同理最后的谋杀案只能发生在东方快车上。破案的关键不在于证据,而在于侦探对绑架案的记忆、对环境的敏感、对人的关心,受审者的英语应用、地理知识、法语俄语瑞典语德语意大利语大放送之中露出的破绽。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日 上午8:44
下一篇 2023年7月3日 上午8: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