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了,《降临》后最打动我的科幻片,但特效量其实非常少。在老生常谈的机器人题材里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不谈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或受到的压迫,而是不疾不徐地拆解家庭和生命的意涵,诉说记忆和情感的珍贵。《在哥伦布》之后,郭共达建筑电影的方法更加笃定和精细了,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对声音的勾勒更让我惊艳:记忆的短路导致细碎的重复,带来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茶的滋味。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响起,或许是我一厢情愿,许多回忆在颅内炸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女孩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杨的缺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之中,转化为建筑/空间意识,郭共达尝试在一部美国影片中捕捉某种属于亚洲的情绪,令其吞没作为fun fact的东方刻板印象,以及两位非亚洲的主人公。然而郭共达却最终例示了一种软科幻,独立电影版本的cultural Sinofuturism,东亚的家族观念成为了一种建立在记忆术/宇宙学之中的技术哲学,因此导演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作为某种技术性的读取,而沉默,充满外太空声音的车内镜头则如同在意识的太空中不断穿行,将影片建构为一个memory bank,是database的人类化版本。只有在这种持存的读取之下,杨才能真正被生成。由于持存的存在,《杨之后》拒绝了预设以成为“真正”人类作为目标的匹诺曹叙事,后者建立在人类(指一个18世纪建立起来的观念)中心主义基础之上。
有种特德姜的味道,披着科幻的外衣,用伤感抒情的方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原来你不只是我们的一员,我们才是你的家人,而你属于更多人。盛夏的果实很惊喜,那一刻我们眼前也浮现起不少以前珍贵的片段。
葱郁的空镜是有多么摄人心扉……栖息于背景中的人物和影像一样温柔细腻,韵律清澈飘散在折射的每一段棱光审视中,剥离的记忆带来了缺失的印象,存在本身就远胜于生死的虚无。与“在哥伦布”中建筑人文式的借物喻景不同,杨的虚构故事更多是依附于无尽时域内提供了一个可供遐想的思绪宇宙、一个如此饱满的情绪影像空间,依然可达深河隽永。静谧敏感的言语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天然介质,温柔的记忆联觉起鲜活的场景,诗一般的家庭剧叙述。乔装后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看似进行着人与机器的软科幻议题探讨,实则与未来普世族群的集体融合提供了伦理情感上深入的可能。郭共达已然成为了美式作者中不可忽视的崭新创作论代表,甘愿身处其中的观看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戴着眼镜穿梭在熟悉的日常特写,而后被身旁的人所唤醒,如此才深觉奥妙完成触发式的真实体验。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杨记住了什么呢,女孩的侧脸,漂浮的茶叶,午后打在室内的光,妈妈抱着孩子的宁静,人类的解读并不重要,是消逝重构出了生活。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我的记忆就像是漫天的星星一样闪亮,打开其中任意一个,里面都饱含着我对你的珍视,每一声“弟弟”“妹妹”都是发自心底的疼爱。也许我走了之后,身体会化作虚无,但这些曾经看到的,曾经听到的,曾经爱着的,都将永远保存下来。追本溯源对于人来说很重要,可与你依肩而坐、听一首歌、跳一支舞,更重要。谢谢你,很幸福。
《克拉拉与太阳》的另一面,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幸运来自在死后被学习和认知,记忆的永存使生命永存。唯独不是很喜欢decitate to a certain nationality这一点,I mean, what for? 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政治身份都没看出太大的必要性。记忆的画面呈现令人惊叹。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就是莫文蔚那首)一出来太动人了,Meyna Co写的旋律非常不俗。
后现代宁静哲学。“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皆是如此——因为记忆的点点滴滴,才成其为独特的生命体。 郭共达和毕赣一样,都是处女作让我冷漠脸、第二部反而打动我的导演。所以说再好的概念也需要资金和技术加持啊~
8.5 对笔触如此私人而细腻的科幻片从来无法抗拒,意在反对《银翼杀手》式人类霸权主义和对东方文化的妖魔化凝视,在机械冰冷的近未来世界里解封被编译的爱,让记忆变成生命的延续;亦是理想状态下的美国式家庭,以亚裔的身份为种族与文化的交融做出了自己的注解。
戛纳2021 德彪西影厅 郭共达对《下一站天国》的致敬和“补充”。在我看来是一家人真正了解杨的过程。《下一站天国》讨论了当我们只能选择一段记忆时被迫去思考不同记忆的价值;《杨之后》则提醒我们记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它让我后悔没有更多跳出自己的生命视角,去身正了解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朋友。郭共大构建的未来图景总体上来说是个冰冷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世界,这也让主人公对杨记忆的探索更显温暖,打动人心。
3.5;注重情感诉求的软科幻,在记忆的宇宙秩序里构建坐标、形成等级空间,那些被层层埋在最深处的碎片却是最无法与人分享的秘密,它们是沉静的、扬起的星屑,是丧失时间感的一道光线,是凝固成定格的一个悲哀面容,是嵌在思维迷宫的一个停顿——根本无法用机械原理或技术手段来还原修复;音乐过溢了,然而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真的加分。
东方元素和政治正确的植入有点刻意,但影影绰绰的流动感与氤氲感很美,空镜中的光感如记忆的节点,反复透过玻璃或镜子望见过去和将来。
拍(写)得太简单太私人太流畅了,比郭共达上一部更好。除去那些续集、翻拍和IP,大概是和《犬之力》一起去年少数在既有类型框架中贡献出了连贯且不落俗套的“纯粹”电影体验的美国片。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用的也很不错(虽然原曲其实来自日本),但其他某几段的配乐反而有些过于饱和了。
沉郁忧伤,静缓悠远。1.一场救拔般的盛大告别式,更呈现出一段重新发现、沉入、领会与共情他者的旅程,一个反思现代人将他人/外物工具化对象化的过程,最终指向生命与物和谐共生的万有共同体。2.对机器人记忆空间的描画,瑰丽无垠,似多维超立方体,记忆之流织成一簇簇破碎又联结的璀璨星丛。3.松宫飞鸟的配乐哀婉空灵,极具情绪沉浸感。4.构图考究,大量镜像,同自我觉醒和主体建构母题贴合,还有多重碎镜与叠影。5.同场景中的重复话语、机位变换与越轴,外化了记忆的断裂、跳跃与不断流变的异质性。6.绿植遍布、透亮开敞的房室契若阿彼察邦电影空间,空镜组合与跃动光斑似小津,同貌人影恋与[莉莉周]致敬岩井俊二。7.“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如[降临]般深远阔达,动人心魄。无论未来如何痛切,我仍愿欣然前往。(9.0/10)
《盛夏的果实》在弓弦上滑出记忆,一时语塞,种种的存在虚无在脑迹绽放成星辰般的绚丽。
科学的尽头可能是哲学,是神学
科幻的边际一定是人性,是感情
2022-67 #年度十佳#自开头起,影像便揭示了温柔的注视,进入石黑一雄式的抽丝剥茧,展示属于杨的《生命之树》。一早便宣布了死亡,所以连记忆的错乱都成为了忧伤的喃喃呓语,不断的闪回是生命维度的证明。“我不介意我的结局是虚无”,自始至终他都理解他的存在,甚至与万物相通与生命相爱。最终的揭示使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起点,进入到了《你一身的故事》,未来与过去的火焰接踵而至,剩下的,唯有乡愁而已。
很清新,绝对是社交媒体时代催生着出现的电影。每天记忆3秒很像某些每日3秒拍一年的博主做的事。一些表达超越了身份政治。和妈妈讲到蝴蝶那段也很精巧,涉及东方理念的台词有陌生感,比较恰当。这绝对是一个逾越文本的电影,aka值得被拍摄。据说导演以前是在youtube搞剪辑的。还有,《盛夏的果实》有个日本原版!叫《水色》。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