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从小到大看过不下百部剧,涵盖各种类型。但要让我选出印象最深刻的剧,一部是童年时看的《镜花缘传奇》,至今念念不忘。另一部就是《长月烬明》,虽然才看完不到2个月,但感觉它已经陪伴了我数年之久。究其原因,应该是触动太大,内容太丰富,思考太多,以至于在主观上将时间…

(展开)

我从小到大看过不下百部剧,涵盖各种类型。但要让我选出印象最深刻的剧,一部是童年时看的《镜花缘传奇》,至今念念不忘。另一部就是《长月烬明》,虽然才看完不到2个,但感觉它已经陪伴了我数年之久。究其原因,应该是触动太大,内容太丰富,思考太多,以至于在主观上将时间无限拉长了。而且我坚信,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再问我印象最深刻的剧,一定会有《长月烬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小小的里挖呀挖,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联想。

一:关于神话

内涵深刻,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并且形式浪漫的剧会有这样的特点:能激发观众无限的想象,无论是甜蜜的还是痛苦的,最后会与剧本身融为一体,深深刻在脑海里。深刻又浪漫,这是神话剧的特征,而在我心里,长月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我将其归于神话类,在下文中我会详细解释。这类剧还有哪些呢,《镜花缘传奇》,《封神榜》,《西游记》,《东游记》,《济公》…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好像都是老剧,对,因为近年来的确很少产出优秀的神话剧,起码我没有观察到。神话剧与近些年大火的仙侠/古偶这类的区别不在于形式(形式只有老与旧),而在于内涵和意义。

神话是刻在民族的文化基因里的,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神话,再不济的都会些传说,传统类的说法。他们从这些不可考证的传说里去挖掘蛛丝马迹,去获得浪漫的想象,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获得对抗严峻现实的勇气,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存,进而完成自身文明的传承。其中,中华民族的神话可以说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存在了多久,神话就存在了多久,甚至更久。久到每当我们严肃的思考起我们的神话时,会惊讶的发现,中华民族的神话居然没有固定和完整的体系,相比于古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即使这样,我们的传承却从未断过,因为在流传的史书,传记,小说,诗歌,辞赋,戏曲乃至于近现代的影视等各类文学或文学衍生作品中,我们几乎总能瞧见它的身影,时刻牵引着深埋于我们血肉中的因子,汇聚成线,源远流长。它不以任何一种固定的模板形式存在,但它又无处不在。就像长月里十二神身陨时的那句台词:来日,纵化作山巅冰雪,溪中卵石,岸边垂柳,我们总有重逢之时。所以我们看见风,看见雪,看间日升月落,甚至河中鱼虾,山间飞鸟,都可以想象这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无固定形式或框架,意味着我们可以循着源头,在各个时期,各类个体中去做无尽的想象和创造。

古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现有诸神归墟,庇护天地。继承并发展,这是文化传承和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点来看,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神话是幸运的。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二:关于敦煌

我们都知道长月烬明的敦煌风风靡全球,那就聊聊敦煌莫高窟吧。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即大而盛。敦煌壁画就是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敦煌在地理位置上联系着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而莫高窟有近1600的历史,由来自无数朝代和文化背景的画工,一笔一划刻在洞窟里,留下每一朝代和时期最主流的文化印记,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亮眼的明珠。所以敦煌是历史上无数人接力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像一个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无前例的密室,里面夹杂着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所以莫高窟的大而盛不仅体现在壁画的规模,参与的人数,横跨的时间维度,更体现在民族和文化多元性上。

正因如此,长月烬明能风靡海外内,广受好评,我并不意外。我认为主要有3点原因:

1. 视觉上的审美与共鸣。其服饰、布景中对中国传统色的应用非常高级,十二神法相(甚至包括魔神)身后背光的应用、以及战神双生文尊的设定、飞天乐舞等等的设定,都是对敦煌壁画中神佛形象的借鉴与发扬,让全世界有机会见识到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和传统审美。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上清十二神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中国影视作品中展现的神话符号对全世界都非常有吸引力。雄伟的龙,飞升的金凤凰,火焰的光晕都令人着迷。宏伟的天宫,黑暗的魔宫,服装,头饰,发型,音乐。。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2. 内在精神上的共鸣。剧里蚌王给小桑酒讲的割肉贸鸽的故事,出自莫高窟 254 窟。讲的是佛前世曾是尸毗国的国王。他发愿要护佑众生。于是佛要考验他,化身为鹰,让手下化身成鸽子,追杀至尸毗王面前。尸毗王与老鹰达成协议,用自己同等重量的肉换取鸽子的命。但无论割多少肉,天平都很难平衡,直至尸毗王自己坐到了天平上,才实现平衡。为了一只小小的鸽子,达成了一命换一命的结局。而这一主旨贯穿全剧,桑酒有这样的勇气,发能与冥夜幸福生活的愿,捧出一颗真心,勇敢奔赴。十二神也有这样的勇气,发能诛杀魔神,庇护苍生的愿,耗尽神力,身归天地。澹台烬更有这样的勇气,发拯救苍生,终结苦难的愿,吞噬魔神,殉同悲道。

其实敦煌壁画里关于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譬如出自莫高窟第 428 窟的以身饲虎。讲的是佛前世为萨陲太子,和兄弟们出去游玩时遇见一只饥饿的母老虎,身边还有几只刚出生的幼虎,眼看就要饿死。但是找不到食物喂食,于是萨陲太子支走兄弟,自己爬上悬崖,用利竹刺破颈部,流出大量的鲜血,再跳下悬崖,跌落在老虎的面前。饥饿的母老虎啖血恢复气力后,带着其他小老虎慢慢吃掉了萨陲太子身上的肉。仔细想想,澹台烬岂不就是另一位萨陲太子,牺牲自己,救下苍生。其实以身殉同悲道,和以身殉苍生又有何区别呢?同悲道说到底不就是苍生的罪业,苍生待他如猛虎,他却以命消除苍生罪业,苍生因此获得生机。

这些故事乍看很残忍,很极端,的确。发愿是佛家用语,或称发无上愿。一旦发愿,就要有牺牲自己的觉悟和行动,不顾一切,飞蛾扑火。正是这样的极端和无可挽回,才更显得真心的可贵。如果生者可以死,死者又可以生,那么牺牲将变得毫无价值。

长月烬明整部剧都在践行这个主旨。在它的设定里,神没有灵魂,死了就是完全消失于天地间,无法往生。即使知道会彻底消失,即使知道全部身陨也只能换来对魔神的一时封印,他们又何曾犹豫过,何曾考虑过是否值得呢,甚至不曾有一刻伤感,就集体奔赴这条不归路。

彼时彼刻,他们就是尸毗王,他们就是萨陲太子。这样的牺牲有千钧之重,这样的遗憾不可挽回。这样的内涵才能触动人类心底共通的那根弦。以下是来自一位国外观众的评论: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我觉得这不是古装剧,而是神话剧。通过长月烬明里神魔大战的片段,我才得以窥见东方神话真正的魅力”

此刻我们心意相通,并无国别之分。

3. 现实层面的意义。现实层面的意义衍生自文化共鸣。我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是这样,理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纷争。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降人之兵,这才是上上策。剧中,我们看到作为景国国王的澹台烬,兵临城下,威慑与情理双管齐下,劝降敌国大将叶清宇,所以盛国兵士得以保全性命,无数家庭也得以保全。盛国王子萧凛在明知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手下士兵再做无畏的牺牲,自戕而死,只为让兵士和百姓放弃困兽之斗,获得一线生机。澹台烬,叶清宇和萧凛虽立场相悖,但都明白一个共同的道理:战百姓苦,和百姓苦,除非遇到一位能一统天下的明君,百姓才能有生路。有了这样的理解,在原本敌对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景盛两国一统,百姓安居乐业近五百年的局面。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在当前这个国际环境下,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zz层面,理解更显得意义巨大。小则可以避免一些相互间的口诛笔伐,大则可以缓解地区间的军事冲突。这才是文化输出的现实价值所在:寻求共鸣,减少冲突。

三:关于剧本和其中的角色刻画

看过长月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长月烬明是一部悲剧。

何谓悲剧?大众意义上的理解就是be了,这也没错。但深究一下, 悲剧是一种很古老的戏剧题材,包括死亡,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递哀伤和哀痛的戏曲和文学类型。悲剧的经典题材是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英雄的悲壮人生,家庭破碎,社会问题和国家覆灭等。。。

好的,咱们亲爱的编剧把长月烬明的全身都插满了悲剧flag。作为观众的我,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了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并且直到现在还沉浸在哀伤和悲痛里!

长月编剧,你很不错(初魔语气)!

好了,我不想再次沉浸在悲伤的剧情里。咱们往别的方向扒一扒。

提到悲剧就让我想到悲剧哲学大师,尼采和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因为长月剧中若干角色的设定让我联想到尼采对悲剧的解释。

插一段,严重怀疑长月编剧是个尼采迷。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要关注了两个问题,1是对生命意义的解释,2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并对世界的本质和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种研究引起了古典语文学界的强烈抵制,甚至导致他被开除出学术界,在《悲剧的诞生》这一作品发表一百年后,仍然不被正统的古典研究所接受,并持续遭受非议。而长月烬明的剧本也在尝试揭示世界的本质,甚至把这种本质具象成了一个角色,即初魔。同时还将世界的现象具化成与初魔处于对立面的群像,如十二神,以黎苏苏为首的仙门,四洲三界的苍生,甚至是追随他的魔众,所以初魔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是绝对孤独的。甚至,编剧还在长月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即魔胎澹台烬,使他介于世界的本质与现实之间。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一个设定,而整部剧都要围绕这个设定展开。巧的是,长月烬明自播出以来也是争议不断。所以啊,长月的编剧,追随前辈的脚步和命运,接受来自传统势力的质疑,是你和这部剧的宿命。正如批评家所说,《悲剧的诞生》是未来哲学。同样,有一位海外观众说到,长月烬明开启了一个新的流派,等观众和市场成熟,就会明白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这个说法,长月岂不就是未来仙侠。。。emm,玄学,真是妙不可言~

好,我们回归正题。尼采认为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他把世界的现象定义为支配着内在幻觉世界的美丽外观。而把世界的本质定义为打破外观的幻觉,破除日常生活的一切界限,摆脱个体化的束缚,回归自然之母永恒的怀抱。尽管承认世界的本质是虚无,尼采却不否认存在的意义,他既肯定了表象,又肯定了本质。世界的本质是本原的永恒力量,而世界的表象是它的派生物。越是领悟过痛苦真相的人,越需要用美丽的表象来掩盖真相,以求得在宇宙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命存在的权利。这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二元冲动来总结,是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世界的本质不就是执着于毁天灭地,要开同悲道创死全世界包括自己,然后一起回归虚无混沌的初魔?世界的表象不就是抵抗初魔,致力于维持世界表象与存在的十二神和仙门?而澹台烬作为人神魔一体的存在,他既是表象,又代表了真相,仿佛既脱离于又存在于二元冲动中。

关于长月烬明的一些碎碎念
初魔与冥夜争夺澹台烬“抚养权”

作为真相的化身,初魔深知回归虚无是世间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案。用剧里的话来说,就是初魔是世间罪业的化身,罪业不止,魔神不灭,两者将陷入永恒的拉扯当中,而初魔并不乐意奉陪。所以他从第一集就给出了终极方案:同悲道,并致力于实施这一方案(感谢初魔大人的好意,但还是不用了。。。)。作为本剧的终极boss,很多观众却并不讨厌他,相反很喜欢。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隐隐知道,他说的是对的,甚至会觉得他有神的悲悯。但显然,万物都有求生本能,所以从十二神到仙门都在前赴后继地进行抵抗。看上去,这一拉扯又要无限期进行下去。

但,哲学可以永远漂浮在空中,看不到尽头,影视或文学作品不一样,观众们需要一个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长月剧中有了澹台烬这个bug般的存在。之所以说bug,是因为这个形象脱离了哲学理论上的二元冲动,他只存在于作为世界表象的个体所编写的故事里,求存是本能,所以这个故事里,个体必须要获得生存权利。澹台烬的存在就是为了换取一个人类能够接受的结果,所以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就像黎苏苏说的,我的生来就是为了你的死去。澹台烬是从一开始就要被牺牲掉的那个,也只能是他。十二神和魔神博弈的万年,使澹台烬既经历过世界表象的美好幻觉,又通过初魔了解到终极真相,还能理解万物求存的本能,最终天平终于发生了倾斜。澹台烬舍身成魔,殉同悲道。在故事的结尾,终于暂时性地打破了僵局,魔神消失。

但在故事外,我们都知道世界罪恶不止,魔神不灭。他迟早会再回来,也许那时,会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写在最后的话:

致尚未看过长月烬明的朋友,或者从片段及网络评论里认识长月的观众,希望您给长月一个机会,完整的审阅一遍。除了以上,它还将还您若干个再无安眠的夜晚(具体失眠次数,将取决于您的心理承受能力)。

感谢阅读~

本文来自"author": { J }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上午7:58
下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上午7: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