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那年,不是苏伊俊遇上篮球的那年,那时他已开始在本地联赛征战。那,是我们men’s uno与他相遇的那年。重遇今天三十而立的苏伊俊,入樽的男儿仍在球场上奔跑,但篮球世界又是否和十七岁那年一样?
镁光灯下的运动员
不同于17岁带著战战兢兢的心接受men’s uno访问及担任硬照model,今天的苏伊俊早已驾轻就熟,近年他不但时常出现在各媒体访问中,更在ViuTV《体育系……》节目中担任主持,曝光率十足。“当年做model也是客串形式,对于幕前工作没有特别抗拒,但也没有刻意要向这方面发展。就像不少朋友也觉得我近年曝光多了,其实也同样没有刻意为之。我会觉得是因为近年平台多了,再不像以前般,你可能只可以一星期一次在体育世界才见到运动员们的身影。”
的确,近年不同的电视台、杂志及网台,都给予了很多本地运动员接触观众的机会,这对于该运动在本港发展自然是好事,但不少运动员却面临非议,苏伊俊自言只能以平常心面对。“每个运动员也有各自的schedule,每人的训练program、作息时间表都不一样。很多人误以为运动员除了食和瞓之外,其他时间与精力都应该全放在训练上,但其实适当调整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一、两小时的幕前工作、访问或拍摄广告,可以完全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相反这些曝光的确让更多人关心本地运动员,至少多了人讨论。”
球迷演变记
正如苏伊俊所说,运动员的生涯是高危的,随时因时间或伤病就一闪即逝,而能够多点人留意和讨论,是大家乐于见到的,因为没有被无视,至少是存在的肯定。“现在仍有时会有朋友走来,问我还有在打球吗?还在打联赛?有时也很无奈的,come on man!我已在球场上尽力,也在球场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存在和努力,但面对这些问题,我也会再质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不过,有人会走来问你,起码证明他在留意或开始留意,是一个好的开始。”
对于苏伊俊来说,篮球运动员在香港的发展,其实比想象中困难。虽然感觉上容易接触到,但奈何出路少,做这个篮球梦容易,但扎醒的机率也很高。“大家觉得篮球很容易接触到,也很容易进行比赛,3打3又得,1-on-1又得,但香港没有自己职业联赛,很多时候在学界及大学有潜质的人材,也可能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中流失,这对篮球在本地发展是一个很大障碍。加上运动引致的复患,运动员堪称是一件高危的事情,但如何能坚持下去,也是运动员其中一个魅力所在。而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做到,身边的支持也不可少,不论是家人、伴侣,甚至公司同事的支持也是让人坚持的原因,当然也包括球迷。”
讲到球迷,从中学生时期加盟甲一组联赛球队新青联,到留学回来仍继续在本地联赛中打拼至今,苏伊俊认为现在的球迷年纪层更广,观众群更多样。“以前一直有赖一些球龄比较大的球迷去支持本地联赛,因为像永伦、南华这些班霸已存在了很久,可能我们父母一辈细细个就开始支持。但近年除了这些老牌球迷,亦多了一些年轻人、学生支持,会发现观众群的层面阔了。”
被问到是否因为多了像他这类“男神”type明星球员,所以多了其他观众群支持,苏伊俊就表示这的确关“明星效应”的事,但就与他无关。“我会觉得是近年多了艺人、明星打篮球,甚至去现场支持本地联赛,张继聪、谢安琪都是甲一联赛的常客。另外,余文乐的横洲工业和周柏豪的Power Ginger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带领一些平日较少接触运动的人,也开始留意本地篮球。当然,比赛本身也愈来愈吸引,除了本地球员技术水平上升,引入外援,也让球赛更有观赏性。毕竟香港的观众都是精明的,现在不少本地大赛也一票难求,可见球赛是有吸引力的。”
三十而立,回望热血的从前
对于球迷来说,看到一场精彩比赛,不但能值回票价,更可说是一生难忘。而正是这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比赛,带领运动员成为今天的这个他。对于苏伊俊来说,这些经历都是辛酸但快乐的。“那些记忆都好零碎,但我仍记得打篮球最开心的岁月是中学时期,因为当时是最热血、最纯粹的。当时就读的赛马会体艺中学,曾经有过光辉战绩,但我们一班师兄弟那段时期已大不如前。当年,我们的球队是underdog,又没有像其他学校般用各种方法引入强援,最终能够夺得冠军凭著的是大家的齐心和努力,可能也因为这样,那份喜悦才更刻骨铭心。”
虽然有过热血岁月,但苏伊俊也指自己与篮球的结缘,以及自己成为运动员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荡气回肠的动人情节。“其实回想起来,只是一个斗气的决定。又正正是17岁那年,我面临一个二选一的难题,那时我要决定是去选篮球,还是排球的港青队。认真的说,当时我只是身型的关系占优,两样运动当时技术也一般,特别是排球,只是有弹跳力长处。但当时教练建议我去打排球,原因是以身型去讲,与同龄的人相比,在篮球场上我的对抗性不足。当下我是有动摇的,但一方面两样运动我也喜欢,不过明显是偏心篮球多一点,另外就是为甚么睇死我唔得,我就偏要做到。”
就是一个斗气的决定,一斗就坚持了十几年,当然这只是戏言。其实,现实是苏伊俊虽然选了篮球,但当年的港青队他是落选的,是因为之后一年的坚持和训练,才让他真正走到篮球的路上,一步一步成为运动员。“我并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心属篮球的人,也从没有人称赞我很有天赋,如果有这个人的话,那应该就是我爸爸。当年,他在我落街场打波时,怕我被带坏于是一直在远处监视,这件事也是之后母亲告诉我我才知道的。”看来,如三井寿对安西教练说:教练,我想打篮球!这些每看一次也要掉下男儿泪的桥段,应该都是漫画中才会有。
而现时效力香港甲一组篮球联赛球队飞鹰的苏伊俊就认为,本地运动员面对最大的困境,除了是运动与生活的平衡,另一样就是伤患。“就好像,以前有一百元,任你如何挥霍,每天用尽,明天你总会有张新的一百元,这是因为青春。但现在你已没有一百蚊,多年征战伤患累累,你身体已没有100%水平,可能只值80元。运动员就要去想,如何分配使用这80元,一方面用得其所,还要不影响回复能力,让你明天荷包又会有返80元。如果你学会了这样做,不但会比以前更耐战,还可能比那个拥有一百元的人更强。”虽然,30岁的他仍是当打之年,但大学主攻sport management,很早就让他学会了管理好自己,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复患,延长可征战联赛的生涯,继续以篮球员身分打多些好波给本地球迷欣赏。
后记:
访问期间碰巧正值 NBA Final 金州勇士对克里夫兰骑士,这是一个得三分得天下的年头。苏伊俊17岁那年,当年的NBA总冠军是洛杉矶湖人,仍是Kobe与O’Neal的“OK组合”,内线一夫当关的中锋仍然是必要的存在。“我最喜欢当时有Jason Williams、Chris Webber 等在阵的帝王(Kings),当然现在的球赛也有现在的魅力,每个时代也有不一样的吸引力。现在不少球队,不止是NBA,即使现在你去街场打波,看见人三分起手的次数一定比以前多。没有说好或不好,只是世代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重点是起码勇士、Stephen Curry他们用成绩证明了这种风格是work的。”苏伊俊坦言身为运动员,虽然效力的是业馀球队,而且身兼多职,和大众对运动员的刻板想象未必一致,但他仍会坚持自己的篮球梦,不但继续在球场上为争取冠军努力,场外也会尽自己所能推动本地篮球发展。
TEXT / TING CHAN PHOTO / JAMES MAK
STYLING / CHARLES WONG WARDROBE / DIESEL、KENT & CURWEN
本文来自men's uno 男士时尚杂志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