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扑朔迷离的一部,不同的可能有不同的读解方式。以我的角度,《伤逝》可以看成是一部鲁迅的心情小说,它反映了鲁迅在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B J b & m (价值,主要的r a l Y S恐怕S 4 I并不在于实际方面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 / 3 & L % ]。与其他作家相比L ^ 6 A 4 g s z S鲁迅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F L / + J、最& $ e 2 – H深刻和最丰富a V ^ s v K,这样也最痛苦。”(《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吴俊)
通过《伤逝》来把握鲁迅,在我看来子君是核心人物。子君在《伤逝》中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批评的角^ ] # ! 9 9 F度说:子君的悲剧人生代表了鲁迅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一个问题——娜拉出走后f H K 7 ~ E V m怎么办?而从心理` B Q { f批评的角度说。我认为子君这个人} # m J = J物身上暗含了新旧两类女性的L y 7 u p F i p S形象,甚至我大胆地说,子君这个人物身上重叠了鲁迅生活中两个重要的女性的影2 C – Y子:许广平和朱安。
鲁迅写《伤逝》是在1925年10月。如果划定一条时间坐标轴,K b X l 4那么在1925年之前的R { N 1923年7月j k U 3 c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彻底决裂,这一决裂对鲁迅而言“八道湾”这个大家庭从此消亡;1925年以后的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I a D i Y I K S {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一个新的家庭从此诞生。1925年这一年亦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向鲁6 x : # z迅发出了第一封书信,两人的感情是在这一年发生发展的。1925年对鲁迅来说旧的阴霾尚未在心底驱散;新的希望却已在萌芽生长。我想站在这个背景上看鲁迅的〈伤势〉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1 ] p { 2 S 《伤逝》中的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们也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u n { ; o,有知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 N $ R 1 | ` 5—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
文中有几处文字表现了这一差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k v 1 e Q @这彻底F * + g [ l E的思想就在她– O ( c 9 ~ b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刻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D o ^ f w ; B语声,谈男B K K | Z H – H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B . 6 R。。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著稚气的女子好奇的^ / j S k w 光泽。 “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至少有这样几个信息:第一子君和涓生是可以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或者说涓生是爱子君的。第二在两人关系的发展中子君至少不是个被动等待追求的女人。& F Y [ q h第三从小说来看,子君和涓生的结合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两人选择结合的形式是“同居”而不是“结婚”。那么导致两人结合的阻力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N v 0 ( [要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小说语焉不详,没有任何细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可能作者觉J v r 5 )得这个细节不重要也可能是有Y ( 1 X f别的原因吧。虽然我手头掌握鲁迅和许广平的资料不多,但是有几r L g g v ^个事实是 $ i X 4 K人所共知的:一是作为鲁迅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和鲁迅一定存在可以沟通的精神层面。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谈过雪莱、谈过泰戈尔,但是我想小说中这样的情形出现在鲁迅的生活现实里也是合乎逻辑的。第二许广平在鲁迅的爱情中扮演的绝对是一个主动者。第三许和鲁迅最后结合的形式正是b P q 8 !同居而非结婚。另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小说是以涓生的口吻来写故事的。当涓生说起会馆时期的子君是这样温柔和宁静,而当谈到U I A k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其口气简直可以用恶毒和刻薄来形容。
“加L S # = K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L / c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也想不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 | D *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依然毫无感触似的大f 8 ; &嚼起来。”“使她明白我的工作不能受规定的吃饭束缚,就费去了五星期n 3 t。”
更值得回味的是这些话:“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Q ] 6 8 Y立刻自责,忏悔了。”“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在小说中涓生梦魇地反复在说:我突然想到她死。但同时又忏悔了,自责了。这种心态甚至都无法用爱情破碎来解释。大约我没有婚姻的体验,无法想像一个男人可以会想到让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去死,虽然他立刻自责和忏悔了。在涓生的眼里。吉兆胡同o l F F时期U W 0 D 5 ` e的子君活脱脱是个家庭妇女,让她明白自己工作不能被吃饭时间干扰居然花费了五个星期,可见两人在沟通方面是这样的困难,恋爱时期的默契荡然无存。如果说会馆时期的子君果敢而有知识,是五四精神孕育下的新女性;那么吉兆胡同时期中的那个子君则是怯弱而无知的,是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I 3 P z i女性。涓生对这个7 k P ( # P u d子君不仅没有爱怜、温柔;只有抱怨、甚至于充满了恨意,恨到对方要死。虽然他立刻忏悔了,自责了。
我注意到小说中反复提到两个词语:“家庭”和新生的路O O ( ( Q m”。“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但是。‘那里去呢?’新的m z V生路自然还有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M 3 9 = %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J B * O y活著。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著,等著,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
“但是,这却更空虚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著,我总得向著新的3 Q F ^ o A 2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
“我| a O Q ] 9 W 8要向6 @ 7 X 5著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做我的前导。。”
小说中反复提到了新的生路和家庭,联系到鲁迅在191 X G i25年的处境,我可以发现涓生和鲁迅在有一点上到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脱离原有的家庭原有的“妻子”。其实在我的观点里,鲁迅是个非常缺w O / D R m o } (少安全感的人。原因就在鲁迅成年后始终没有找到家庭的归宿,一个女人对男人意味著什么呢?我想是归宿和安全感,当然还有责任吧。而朱安对鲁迅来说是他的耻辱,两人无法沟通,无法交流。在鲁迅) $ @ S R Y看来,这2 B l N S V样一个女人没有办法给他安全和归宿。鲁迅对弟弟周作人的好其实何尝不是他自己想要寻求家庭感的表现。只是兄弟失和后,这个“家庭”也破灭了。和F 9 l ~ w – Y小说里的涓生一样,鲁迅也在找自己的“新生的路”,这条路就是许广平。
那么是谁阻碍了鲁迅“j 4 w M _ K I B e新的希望”?是谁“应该决然舍去”?好象只有朱安了。大胆地说以鲁迅1925年的处境——经历了20年无爱的婚姻生活,一个新的女性出现了。但是要舍弃旧的婚姻又让鲁迅艰于呼吸艰于行动——他要朱安死也不奇怪。N @ Z 7 I n 6涓生和鲁迅的心态是何其一a R , &致的,涓生对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有恨意又有愧意。正如鲁迅对朱安。
一个子君身上重叠著两个女人,她们联系了鲁迅的过去和将来。在v G f @ z1925年的那个时刻,鲁迅用《伤! G S y a $ 4逝》表达了他的心情。